路懷善:“既然少店主都開口了,路某也不能不給麵子,但最多也隻要四萬斤。”
路店主:“我那不是說嗎,過兩日南邊的客商纔過來,還冇談價兒呢。”
路店主驚詫:“五錢,三丫頭自打我乾買賣那天起,咱定州的麥子也冇賣過這個價兒。”
三娘曉得他想起了本身冇兒子的事兒,這當代人重男輕女的看法是從平生下來就刻進骨子裡的,誰勸都冇用。
三娘搖點頭:“他是歸去籌劃著賣麥子去了,那一千萬斤麥子擱在手裡,估摸覺都睡不著。”
等路店主走了,六子從外頭出去:“三女人,我見路店主冇迴路府直接去了路記的糧鋪子。”
三娘:“以往路伯伯可這麼收過麥子?”
六子:“三女人咱青州那兩萬畝地雖冇路家的多,也有五百萬斤麥子,如果都做成糖得賣多少年啊。”
想到此又是一鞠躬:“長輩謝前輩了,您這但是救了我們週記。”
三娘點點頭:“聽六子說,今兒上午有個四十多穿戴極麵子的中年男人,進了週記的點心鋪子,遠遠聞聲說話兒是官話,估摸著是阿誰禦香齋的大掌櫃,若不然以周老爺的脾氣,寧肯關張也不會把鋪子賣給常記。”
路店主:“真的假的,這五錢已經很高了?”
周子明悄悄鬆了口氣,四萬斤勻給禦香齋一萬斤後還剩下三萬斤,雖差一些也勉強能辦理疇昔,畢竟週記先頭開點心鋪子差點兒把路記擠兌的關了張,人家能不記仇就已經相稱漂亮了。
二來子:“少爺,我傳聞常記在青州那兩萬畝麥子但是照著黍米的價兒收的,那黍米本就比麥子便宜的多,本年麥子價兒又翻了這麼多,常記這一下子可不發了嗎,您說這個三女人年紀不大,如何這麼短長呢,不過一年的工夫就賺了十個常記也不止啊,如果這麼下去再過兩年不都趕上我們週記了嗎。”
周子明:“那價兒?”
三娘:“你看街上那幾小我,瞧著不大像本地人?”
不見三女人說話,六子昂首見三女人走到了窗戶中間側身看著外頭,不由道:“三女人您看甚麼呢?”
周子明:“路店主算刻薄的,他說的不錯,本年豫州大旱,麥價兒本來就高,更何況全部定州最好的麥子都在路記手裡攏著呢,彆說翻三番,就是翻十番我們也得買,不然咱那些主顧如果保不住,周家的招牌就砸了。”
周子明一走,路店主便道:“三丫頭我們算著週記應對那些老主顧四萬斤麥子也就夠了,卻開口要五萬斤,隻怕跟禦香齋脫不開乾係。”
路懷善目光閃了閃:“少店主,本年豫州大旱,這麥子緊俏的很,特彆這好麥子,我路記剛收上來冇幾天,就有人來買了大半,路記也還要對付那些老主顧,實在冇剩下多少了。”
周子明忍不住轉頭看了一眼:“哪還用過兩年,這一回常記就趕上了。”
路店主歎了口氣想起庫裡那些麥子不由道:“三丫頭,本年我但是把定州的好麥子都收在手裡了,那但是上千萬斤啊,往年我路記最多也就收個一兩百萬斤,還是吵嘴搭著,這上千萬斤的好麥子如何辦?要不賣給週記五萬斤得了,多賣一萬是一萬”
周子明:“好,就三錢銀子,一鬥三錢四千鬥是一千二百兩銀子,我歸去就讓人送來路記。”
路店主:“這但是上千萬斤的麥子,不可,路伯伯得歸去好好衡量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