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道:“陛下,事出有因,當初蔣善合入城詐降……”
“引渠灌溉之事哪有這麼輕易,陛下大可放心,李淵若要在此屯田,不過是重蹈覆轍。”
從李鷹那返來後,李重九即回到乾陽殿措置政務。
“李淵倒是個有遠見的人,”李重九當下問道,“那李唐朝廷高低可商討了甚麼應對之策?朕就不信他們會坐以待斃。”
“蔣善合奏請徐圓朗,徐義愁父子不死,讓二報酬民便可。”李重九看了奏摺,不由皺眉道,“朕當初下旨但是要徐家父子二大家頭,他竟然違背朕的意義。”
虞世南將徐世績,王薄,蔣善合定計的事情顛末說了一遍。李重九這才瞭然道:“本來另有這番波折,如果不是如此,也不能這麼快拿下兗州,蔣善合為此承諾徐圓朗父子不死,雖是自作主張,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李重九笑道:“李淵莫非是想從川蜀運糧嗎?我傳聞當年諸葛亮七出祁山,頻頻因糧儘而退兵,如果褒斜道真能運糧,李淵可真賽過諸葛武侯了。”
李重九聞言皺眉道:“河東屯田,這可行嗎?”
虞世南道:“李淵雖在河東囤糧,比從褒斜道運糧輕易,但河東之糧一要供關中,還要供應靈州,河西兵馬之用,那裡會不足力。”
李重九道:“張愛卿辦事,朕就放心多了,那麼禁運兩個月來,關中糧價可有顛簸。”
從兩漢以來關中人丁,一向在天下之重,從漢,魏,隋一向都是遷高訾富人,豪傑充分關中。但關中人丁浩繁,但田土從秦漢以來,因遭到耐久的嚴峻乾旱以及水澇,八百裡秦川糧產卻不見如何增加。
而李唐呢?雖是本年內,糧草歉收,但關中之地大災小災很多,李淵不成能年年都這麼好運氣。客歲,本年或許讓李淵撐過了,若來歲關中大饑,李淵自顧不暇,趙國的機遇就到了。
要曉得漢中通往關中的古道有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四條。褒斜道雖狹穀險段多而長,但與彆的三道比較,路程較短也是漢中通往關中最首要額通道。
張玄素道:“不過眼下李淵確切很正視河東之糧,為了確保河東糧草歉收,李淵日前派陝州總管於筠,屯兵靈州,以備突厥打草穀。李淵還命令在靈州黃河設海軍,到江南募集船匠至造船,設六城水運匣總督糧船之事。”
裴耀卿的體例,就是逐級轉運,由專門之人賣力陸運,漕運,這才稍稍減緩。
李重九道:“你們不消再爭議了,此事朕已有主張。朕現在體貼的是,這兩個月來對關中禁運之事,作得如何了?”
李重九道:“水路不暢,看來隻要陸路一途了。”
李重九道:“此事不輕易辦,我們雖設關卡,但也有逐利之人,私運相稱中,對於如許人的要從重措置。”
李重九聽了問道:“不是說三門峽難以行船嗎?”
“但是蔣將軍已是答允了他,如此我們不是背信嗎?”虞世南反對道。
張玄素說到這裡笑了笑道:“不過就算是不錯又如何,正長年景內,關中糧米也是不能自足的。從大隋建國以來關中糧米,都要靠江淮之米輸相稱中,每年起碼都要百萬石之數。以往輸糧時,都是糧船直抵洛陽後,一起經三門峽北上,一起則是走陸路經潼關道後,再經渭水以船運至長安。現在黃河水道一卡,黃河上那裡有糧船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