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先平隴西薛舉,後結合吐穀渾滅河西李軌,安定隴河二地。隨後李淵遣本身舊友,前朝名臣的楊恭仁為河西道安撫大使、檢校涼州總管,安撫河西。
“處羅乃是番外之人,焉能管得中原之事。”一響徹的聲音在大殿上響起,世人見得恰是秦王李世民。
李元吉心底大喜,朗聲言道:“馬革裹屍方為男兒本質,兒臣不肯安樂侯,隻作大將軍。”
李淵嗬嗬一笑言道:“好啊,和朕想到一塊去了,裴卿你談一談王世充這位老友近況如何?”
“當然是王世充。先鄭而後趙,先河南而後河北。”
尚書左仆射裴寂從位上起家,闡發王世充自廢皇泰主,自主為帝後的局勢。
梁州總管,左武候大將軍龐玉於集州破獠,後唐軍又攻川蜀蠻酋冉肇則,兩軍戰於信州,李孝恭主力先敗,幸有大將李靖奇襲冉肇則,方纔反敗為勝。至此川蜀大定。李淵以李世民為益州道行台尚書令,下轄六州總管。統轄益州軍務。
李建成言道:“父皇,既然如此,那就讓齊王與秦王一起去。”
而在河東方麵,李唐在建國之初的虧弱之時,亦是頂住了當時幽州刺史李重九六萬雄師精兵驍將打擊。唐軍初戰倒黴,隨後李世民出兵反擊河東,止住了李唐的敗勢,獨一不敷的就是喪失了李唐龍興之地太原罷了。
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鉞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西麟道為苑遊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以車騎府統領十二軍。
楊恭仁不愧乾吏,安定李軌以後,西北戎漢邊民,各得其所,自蔥嶺已東的西域各國,都向唐朝朝貢,乃至連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亦遣使來唐敦睦。
隻是李密前去河南路上,聞李淵下旨詔歸不肯,成果為李淵麾下大將盛彥師伏擊。李密被殺,王伯當同死。
李世民見李淵不語,知是疑慮突厥,上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言道:“陛下,眼下四海之人皆承我大唐為正朔,獨王世充執迷而不悟。東都士民百姓來逃至長安,請師東征,此乃是天授之機,兒臣請率雄師攻陷洛陽,擒王世充獻於闕下。”
李淵雙手拄劍,立於輿圖前,向李元吉問道:“四郎,太原之役後,我一向留你在長安,便是不肯讓你再赴戎機,眼下大哥坐鎮長安不能前去,你可情願與二郎一起,為我李唐扛著這重擔來。”
李淵言道:“誒,你是太子,怎可輕離長安,不可,不可。”
李唐上一度攻打李軌,成果突厥不肯,最後弄得割讓兩郡之地,並無數金銀給處羅。餵飽了突厥人後,李唐方纔破了李軌。
自劉文靜牽涉入李暗害反一過後,這位太原起兵元謀功臣,可恕二死的劉文靜,一死都未能免,直接被李淵命令以正法。死了老仇家後,裴寂心中非常對勁,殿上諸臣除了李淵三子以外,就以他身份最尊。
李唐拜杜伏威為淮南安撫大使、揚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封為楚王。杜伏威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其刎頸之交輔公袥也被授予行台左仆射,封為舒國公。
收得河西,隴西。川蜀等地以後,李唐國力大增。李淵當下命令置十二軍。分關內道各折衝府附屬於十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