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寵1_39.第 39 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科舉測驗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度提拔官吏的一條首要路子。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瞥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歡暢地說:“天下豪傑儘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軌製提拔了一多量優良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人才,構成了統治個人從中心到處所官僚步隊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汗青異景: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績者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師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常常都有詩書傳世,有的乃至著作等身。但是,此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以後,今後用心宦途,偶然筆墨,熱中於宦海對勁,專注於繁華得失,已經偶然有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固執摸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績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狀元難入大師之列,而大師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師,李白、杜甫等大墨客,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其奇特的汗青文明征象,至今還是猜疑人們的當代文明之謎。

一介墨客,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天下無數讀書人,顛末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合作之狠惡可想而知。宋朝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落第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彆到了清朝,考到白髮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感覺他春秋有多大,“太宗天子真長策,賺得豪傑儘白頭”,就是這一汗青文明征象的活潑寫照。如宋朝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此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此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朝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此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毫不易於巴蜀之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