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來港_第一百七十五章 看透說不透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就如許跟著馬會走了一天,我就漸漸看出了些門道。

而馬會裡拿槍的,大部分是護商隊的槍手,並不算是馬會的人。

說話之間少了拘束,彷彿相處的氛圍也和諧了一些,但我曉得在,這並不是甚麼功德。

商杉卻說道:“行了,牢騷太盛防腸斷,風景長宜放眼量。人家騾子本來就是驢日出來的,你就省點力量少罵兩句吧。”

而阿誰精瘦的高個子,是擺夷人。擺夷就是緬甸的撣族,馬會和護商隊裡最多的就數漢人和撣人。撣族和中國的傣族、泰國的泰族非常類似,屬於同源異枝的民族。

不曉得是因為這些日子的相處和共同經曆,還是因為大師人都在這個環境當中,以是很奧妙的就產生了一些熟諳之感。

瓜皮把手裡的湯湯水水一擦道:“奶奶的,這吃法也太原始了,我如何感覺咱如許跟植物園的猴子似的。”

這個馬會實在是由兩股人構成的。一大半是馬腳子,由馬鍋頭絡腮鬍領著,賣力照看馬匹、趕馬卸貨、做飯生火;而另有一些人,則是歸前麵另一個身材乾癟的大個子管。

百十匹騾馬馱著貨色逶迤而行,馬鈴叮噹,婉轉動聽。最前邊的是匹開路的頭馬,脖子上掛著一麵小鏡子,傳聞是照妖鏡,能夠辟邪。

是人到了阿誰年紀以後,就真的甚麼都不會太介懷,甚麼都不會放在眼裡了嗎?

但他們的舉手投足間透露的氣味,卻給我一種熟諳的感受,如許的感受,就彷彿一年之前,照著鏡子裡的我。

馬會步隊龐大,首尾延綿數裡,在盤曲的山道上,必須前後照應,以是馬隊的前後都有馬腳子拿著銅鑼,不竭“鏘鏘”的敲響,馬鍋頭則按照鑼的點子,把握行進的狀況。馬會的騾馬成年累月聽如許的鑼聲,認得信號,失散的騾馬也是靠銅鑼號召尋覓。

段大爹直言不諱,讓我內心格登一聲,說道:“這不就是犯法麼?”

商杉瞄了一眼“我看猴子都比你文明。哎,你剛洗手了冇有啊?這本來是白米飯都被你抓成黑稀泥了。驢日的,你這哪是用飯,底子就是豬刨糞。”

因為有我,隊裡有這麼一個女人,以是我和肖川被安排在全部馬隊的最後,如許跟大隊人馬隔開間隔,也是出於對我的安然和他們的安然考慮。

金三角用飯不消筷子,都是湯水米飯混在一起,直接用手抓著吃。我們卻向來冇這麼吃過飯,技術不過關,一把一把往嘴裡抓,飯粒沾了一臉,湯水滴滴瀝瀝撒了一身,卻吃不到嘴裡多少,吃相狼狽,又是被人一陣笑話。

我們幾個簡樸的圍坐在一起,吃晚餐。

段大爹奉告我,嵐姐找他們來,說是要去接一批貨,然後把貨運運過薩爾溫江,那邊的山裡有幾個大的擺夷村寨,用貨換了村民剛收的原質料,再把原質料運到泰國或者寮國(老撾)賣掉,代價翻上四五倍,而他們護商隊會從裡邊拿抽成。

山路崎嶇起伏,我和肖川跟著騾馬步行,而趙家坤走不了路,隻要趴在一匹給他騰出來的騾子的背上,被顛的七葷八素,渾身都快散了架,抱怨道:“驢日的臭騾子,顛的我腎疼。怪不得長征的時候,首長們都把馬讓給傷病員,走這類路騎馬,全部兒是活享福。”

幾百年來,一代代馬會的腳步從冇停下過,在金三角的叢林裡踩出了一條條暴露著紅土的羊腸小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