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風流_第二八八章 三邊總製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當年不但是延綏甘肅寧夏等鎮反對,就連大同宣府固原薊州等其他九邊重鎮的總兵巡撫中官等一併反對,啟事很簡樸,這把火也遲早燒到他們頭上去。

張懋稱謝,看了一眼宋楠開口道:“皇上,剛纔聽了宋大人的一番話,老朽不由想起了弘治十四年的事情來,那一年韃子火篩部落南下襲擾延綏重鎮,延綏差點被韃子兵攻陷,幸而我邊軍作戰英勇,才力退頑敵。但那一戰我延綏附近寨堡儘毀,軍民死傷逾六千餘,實為慘烈之戰,說是敗仗,實在說不客氣的話,乃是敗北了,韃子兵劫奪了百姓牛羊等物滿載而歸,劉大人可還記得此戰否?”

本日張懋重提此事,不管是機會還是態度都很好,張懋一開口,立即便引來很多人的附議,兵部自不必說,李東陽楊廷和也靈敏的發覺到此舉對內廷是個減弱的機遇,同聲出言附議。

正德道:“無妨,宋楠你有何高見可說來一聽。”

正德似懂非懂,目光從群臣的臉上逡巡而過,聽宋楠的口氣,彷彿不必花大錢修路築堡便可處理邊鎮救濟不力的題目,聽起來彷彿有些想當然,但以正德的才氣,也確切辯白不出宋楠說的是否在理。

內廷依托派出的中軍官參與兵事,本就是內廷權勢得以昭顯強大的一部分,此舉當然也減弱了內廷的影響力,天然也招致以王嶽為首的內廷的反對,一片反對之聲中,弘治便將此事擱置下來,三邊總製之職變成了有職位無實官的空頭衙門。

“宋楠,軍務大事上你還是莫要多言為好。”劉瑾冷冷道。

劉瑾冷然道:“集思廣益是不錯,但誰都來插上一嘴,豈穩定了套?”

世人本覺得劉瑾會向當年的王嶽那樣當庭便反對此舉,但見劉瑾彷彿渾然不覺,反而麵色安靜一言不發,到讓世人驚奇的很。

張懋道:“此敗北因便是甘肅、寧夏、延綏各鎮受命單獨承擔轄區內禦邊任務,凡遇戰事,相互無協防職責,故延綏遇襲,各鎮因循恪守本鎮,不敢等閒出動協防之故,導致延綏孤軍作戰。後先皇痛定思痛,決定設立三邊總製府,戰時可同一調劑協防,但因各種啟事,雖提出,但並未實施。”

宋楠謝過,悄悄道:“皇上,諸位大人,劉尚書所議當然不成行,但此次邊鎮防務的缺點卻確確實在的存在,臣以為題目的關頭不在於新平堡是否能重修或者是大同宣府鄉鄰衛所之間是否能修建沿長城而行的大道,而在於如何能調和用兵。在敵軍行動之前便洞悉到他們的企圖,那樣便可有的放矢,儘早停止防備或者救濟,這纔是題目的關頭。”

張懋的發起立即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撐,邊鎮總兵巡撫中官三足鼎立,遇事相互掣肘躊躇不決的事情已經產生過多次,每遇邊疆戰事,多為敗績,此事已經成為邊鎮軍務毒瘤。中官便是內廷派出的寺人,大堂之上常常是中軍官居中而坐,擺佈是巡撫和總兵官,碰到需求定奪的事情,三人相互彆著馬腿,中官仗著內廷權勢常常亂下決定,不懂軍務之人亂下決定,能有甚麼好處?

正德一頭霧水,冇聽懂宋楠說的意義,焦芳淡淡道:“宋大人說的輕巧,洞悉敵軍企圖有的放矢,提及來簡樸,做起來可難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