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_第63章 碧血劍(6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自青城行了四天,到老河,兵分三路,皇太極命嶽托、濟爾哈朗率右翼四旗和右翼諸部蒙古兵攻大安口;七哥阿巴泰、十二弟阿濟格率右翼四旗及右翼諸部蒙古兵攻龍井關;他本身親率中軍攻洪山口。三路前後霸占,進入長城,進迫遵化。

第三:毛雖有罪,是否應殺?當時軍紀廢弛,兵士為了討取欠餉,常常叛變,殛斃上官。軍紀不肅,冇法兵戈。袁崇煥曾向崇禎誇口,要五年複遼。如無一支規律如鐵的精兵,怎能抗清複遼?要建立軍紀,必須先整肅不守規律、不從命號令的大將。毛文龍的軍階是總兵(還帶都督銜,約略相稱於軍長、軍區司令),和祖大壽、滿桂等不異,統兵號稱十萬(實際約二萬八千名)。當時袁崇煥所批示的軍隊,全數約六萬名,如將毛部近三萬兵收過來同一批示,對軍務有極大好處。袁與毛在島山見麵,長談三日三夜,毛始終不聽批示。袁勸他退休歸去西湖納福。毛文龍誇稱熟諳朝鮮景象,滅清以後可順手獲得朝鮮。在此景象下,不殺毛文龍冇法抗清。打個比方,如果當年林彪統帶第四野戰軍,在東北要獨立自主,不從射中心號令,宣稱打倒百姓黨軍隊後要乘機攻取南北朝鮮(究竟上林彪冇有如許做,也未宣稱)。中共中心不殺林彪,這場仗就打不下去了。

滿清此次進軍皇太極親身帶兵,集兵十餘萬,曉得袁崇煥守在東路,攻打不進,因而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打擊。解纜前對王公大臣說:“明朝倘若肯和,我們采參開礦,與他們買賣,換來布匹,大師共享承平,豈不極好?但我幾次三番的乞降,明朝老是不允,此次非狠狠打一仗不成。”十月初五,到達喀喇沁的青城。這條路很遠,行軍不便,諸將見到了前程的艱钜,很多人便主張退兵,此中以代善及莽古爾泰兩大貝勒主張最力,以為:深切敵境,勞師襲遠,如果糧匱馬疲,又如何回得去?縱使攻進了長城,明人必將堆積各路兵馬圍攻,我們便寡不敵眾,如果後路遭到堵截,恐無歸路。金人的底子是在遼寧、吉林一帶。從山海關打擊北京,那是安然的進軍線路,如果打不堪,退歸去就是了。現在遠遠的繞道蒙古,當時運輸東西粗陋,糧草很輕易佈施不上。那期間善四十九歲,是皇太極的二哥,莽古爾泰四十三歲,是皇太極的五哥,兩人都在四大貝勒之列,權勢頗大,比較老成慎重。

少壯派大將嶽托與濟爾哈朗等人則支撐皇太極(當時三十八歲,排行第八)的進軍主張。嶽托是代善的兒子,當時春秋不詳,信賴最多三十歲,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三十四歲,都是勇氣實足。那日開軍事集會密商,直開到深夜,在皇太極的對峙下決定持續打擊。但皇太極也曉得此行極險,第二日淩晨重申軍令,不準吃明人的熟食,以防中毒,不準酗酒,采納柴草時必須世人同業,不成落單,充分閃現了戰戰兢兢的表情。皇太極愛讀《三國演義》,此次出師,很有鄧艾伐蜀、深切險地的意味。[101]

袁崇煥擔心毛文龍的部下生變,奏請增加餉銀。但考覈軍隊實數,兵員比毛文龍虛報時少很多了。崇禎見兵員少了,餉銀反增,非常思疑,但都一一批準。以崇禎如許剛烈的脾氣,這時迫於情勢而不敢獲咎袁崇煥,實已深深伏下了殺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