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山西嵐穀寧遠人,俗姓宋,法名印簡 ,海雲是其號,生於金泰和二年(1202)。
束文正道:“不敢對比先賢,亦不後進於並肩同僚。”
忽必烈麵有憂色,又道:“將軍治軍之峻厲,我早有耳聞。如此精兵方可攻城掠寨。可法度如此,莫非就冇有情麵麼?”
束文正答曰:“主掌財帛給賞之際,阿私所親,使吏士樹敵,此謂‘黨軍’。如是者,必斬之。”
忽必烈正色道:“我堂堂大蒙古國,踏遍了大地的絕頂。我的宗子也就是太子,取名‘真金’,乃是你們漢人高僧海雲禪師摩頂受名。我又讓他拜了漢人丞相姚功茂為師。將軍還覺得我戲言麼?”
張君寶聽了束文正所言語的“不遺寸長”和“褒采一介”才明白了忽必烈的高超之處。剛纔忽必烈以行軍兵戈之法問之,束文正應對如流、言不虛發。這本就是束文正所善於之事,忽必烈申明通義卻不明言,便如豪傑之間惺惺相惜,讚美有加。
束文正也是一怔,隨即哈哈大笑,朗聲說道:“大汗不遺寸長、褒采一介,這份卓遇之恩,束或人當以死相報。”說完不待忽必烈言語,先端起一碗酒,一飲而儘。
忽必烈又問:“何為‘妖軍’?”
忽必烈又道:“聽聞將軍文武雙全,與兵法之道很故意得,可為真?”
忽必烈又問:“何為‘謗軍’?”
束文正答曰:“奸舌利嘴、鬥是攢非、攢怨吏士、其令不協,此謂‘謗軍’。如是者,必斬之。”
束文正道:“用兵之術,克服不成專,專勝有必敗之理;敗北不成專,專敗有反勝之道。克服而敗者有五:急難定謀、猜疑不決,一敗也;機巧萬端、失於遲後,二敗也;行事不隱、機事不密,三敗也;似勇非勇,似怯非怯,四敗也;主將不1、拖泥帶水,五敗也。此五者,皆克服而反敗也。克服而欲必勝者,定謀貴決,機巧貴速,機事貴密,進退貴審,兵權貴一也。勢敗而反勝者有四:吏士饑渴,割所愛啖之,眾有飽之用矣;吏士驚駭,奮身先之,眾有勇之用矣;期應不到,殺其所昵,眾有懼之用矣;人有迷惑,陰為鬼詐,眾有天之用也。如是者,以敗為勝也。”
海雲是金元之際北方佛教的臨濟宗師,他平生的活動對元朝臨濟宗乃至全部元朝佛教的生長,都產生太嚴峻影響。
忽必烈問:“何為‘橫軍’?”
束文正道:“大汗如此聖明,乃是百姓之福,天下百姓之福。”
(海雲禪師,史乘上確有其人。海雲禪師以人間萬物真金最貴,故為太子取漢名真金。
束文正後喉結高低動了幾下,幾近哽咽,不再言語,便連乾了三大碗酒。
忽必烈眉毛一挑,說道:“好一個‘相見恨晚’,本日便為了這個‘相見恨晚’,須飲三大碗。”
忽必烈連連點頭,又道:“我聽聞用兵之道,乃是先正其禮,再淵其謀,次擇其人。不知束將軍於用兵之道有何高見?”
束文正道:“夫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低不伏,此謂‘悖軍’。如是者,必斬之。”
這,更像是“隆中對”。
忽必烈在高台之上,俄然解了金袍,丟在地上,徑直下來走到束文正身側。束文正惶恐起家,不知所措。忽必烈抬腳將那隻斑斕墩子踢出門外,一把抱住束文正的雙肩,強自將束文正拉到大廳一側的梨花木椅上麵,分賓主坐下。束文正不敢做實,卻被忽必烈一把按住,又順勢斟了一碗酒,朗聲說道:“剛纔我們是君臣,繁文縟節,好不安閒。現在我們是賓主,其間無人,我們就以兄弟想稱。將軍遠道而來,我先敬將軍一碗酒,願而後同在一片藍天下縱馬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