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羅馬戲劇選》,印數是起碼的1070冊,當之無愧排在第一;
三是稱之為“大眾名著“的一類書,這些書大家皆知,個個都懂,因此耗損較多,且普通人也情願留在手裡不拋出。這類書固然印量較大,但也較難求;即便求得品相也常常不佳。《簡愛》、《重生》等均屬此類。
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會上讀書民風相對淡薄,導致一些名著印量不大。如《特利斯當與伊瑟》僅印2550冊,《法郎士小說選》僅印4000冊。
4、《托馬斯曼中短篇小說選》,印數5700冊;
據林逸所知,天下範圍內收齊此書的,也不過三四人罷了。因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上呈現了讀書的高潮,很多書印量很大,有些出版於此時的“網格本“,象《格列佛紀行》、《前夕》》、《父與子》等,也是到處可見,以是保藏這套書,能夠開端時書的種類增加很快。但是,保藏幾十種以後,就會感到難度越來越大;而達到百種以後,更會感覺行動維艱。
7、《蕾莉與馬傑農》,印數2600冊,1988年出版;
3、《哥爾多尼笑劇三種》,印數1700冊,略高於《耶路撒冷的束縛》,但出版早了4年;
初看去,這些本國文學名著都是清一色的綠皮網格狀,彷彿不如何起眼,但是隻要你曉得行情,常常玩舊書就會曉得,這些網格狀的綠皮本子,有個很牛的稱呼,叫做---“網格本”!
8、《英國詩選》,印數3800冊,1988年出版,此書在孔網呈現的幾次率很低;
林逸瞪大眼睛,網格十大缺本中,本身竟然一下抓出三本!
不屬於缺本,通衢貨,舊書攤上頂多賣5塊8塊錢。
現在,林逸見到這些網格本,也冇多想,順手就拿出兩本旁觀,竟然是《紅與黑》和《包法利夫人》。
林逸見老闆疇昔取書,本身就又在攤前盯了兩眼,未曾想,竟然有人錯把他當作了老闆,就向他問舊書的代價,林逸就說:“我不是,老闆等會兒過來。”
“嗯,那全要的話是甚麼價?”林逸謹慎翼翼地問。
“未幾,也就80本,一本未幾,一本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