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之小作家_第6章 古詩翻譯就是新詩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月起月落,寒鴉輕啼

我悄悄地走來

寒山寺外的漫山楓葉

紅了又綠,紅了再紅

對楊子建來講,編輯言叢就是當代科舉的考官,在闡發其某些偏好後,便決定投其所好,握緊鋼筆,開端在作文簿的綠色方格上奮筆疾書,轉眼就寫出了兩首詩歌――

帶著宿世的虔誠

但這類新詩卻非常好學,並且不輕易被調和。

固然在楊子建看來,這所謂的新古典主義,實在就是把古詩用當代的說話翻譯一下,打亂挨次,使它的意象外沿擴大開來――換句話說,就是讓讀者感覺在本來詩歌意境的根本上,還藏著某種未知的深意。

……

遁著鐘罄的一脈餘音的呼喊

曲徑通幽,花木飄香

實在就是玩筆墨堆砌的遊戲,初級忽悠,讓人不明覺曆,又能自圓自說。

《霜葉漁火》:

他籌算給言叢賣力的副刊“百花圃”寫一組共五首詩歌。

詩歌稿費是按行來計算的,一行一元,中間空格也算一行,這五首詩寫一百行也纔不到七百字,就有一百元稿酬,如果寫成散文,得要六七千字,這麼長的散文,除非是名家約稿,不然報紙副刊底子不成能刊發。

那姑蘇城外的落日

閩中受寶島墨客餘光中、席慕容等影響較深,另有一番生長,構成這類傳統高雅的返古詩風,喜好從唐詩宋詞中抒發明代的感悟,言叢就是這類詩歌的摸索者和推導者。

……

三生石上多少循環

現在再登臨

自從風俗電腦打字後,已經好久冇動筆了,才寫了兩首詩三百多字,楊子建就覺到手腕微酸。

在驀地回顧處

化為滿滿的鄉愁

寂靜而安閒

……

五首詩歌中的四首,與古詩有關,另一首也帶著古詩意境,言叢最喜好這類傳統複古的新古典主義詩歌。

至於譭譽參半的汪國真詩歌,這類標語式的勵誌詩,也隻要汪教主能寫,因為它更像是一種宗教式的格言,高高在上,本質上已經離開了餬口和人道,這類詩風由他而起,也由他而終。

一年年,荏苒千年

在晚風中遙聽帶霜的鐘聲

他審校了一遍,改了一兩處,吹了吹紙,把墨跡吹乾,然後創新一頁,把《日暮鄉關》、《巴山夜雨》和《雪國》等三首詩撰寫出來。

揭示千年古寺滄桑的容顏

這五首詩歌是楊子建在厥後創作的十五首組詩中的一部分,當時投給言叢後,因為投其所好,幾近當週整組頒發,言叢還寫了一篇高度好評的編輯批評,寄來樣報時,還夾著一封熱忱瀰漫的信。

當然,當時楊子建已經小馳名譽,纔會有如許的報酬,現在他是一個初學者,固然已經把有深度的詩歌或句子拿掉,采取初中生就能打仗的古詩,歸納表達的,也是原作古詩本來就有的思惟豪情,更像是古詩的當代翻譯體――隻要能頒收回來拿到稿費,就已經“鵝米豆腐”了。

在這一刻

有的潭影映照內心的安好

踏著一江漁火

詩歌是最奇葩的文學體裁,說它好寫,駱賓王七歲就能《鵝鵝鵝》;說它難寫,是因為流派浩繁,特彆是新詩,不應期間都有光鮮氣勢,很難有一個標準。

《古寺》:

詩歌性價比最高:它字數少,稿酬高,好忽悠。

有晨光暉映飛鳥的悲憫

訴說著千載的旅舟

楊子建綜合各方身分,決定將第一投稿工具肯定為《南劍日報》的副刊編輯――墨客言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