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間誌_民國那些事28 魯迅踢鬼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走著走著,草叢間俄然毫無前兆地竄出幾點幽藍的火星,在夜風中詭異地搖擺不定,彷彿是來自另一個天下的奧秘信號。周樹人的布鞋悄悄碾過幾片碎陶片,收回纖細的聲響,這些碎陶片是白日裡腐敗祭掃留下的陳跡,現在卻讓這夜顯得更加陰沉。就在這時,一座傾頹的墳包後,猛地騰起一個白影,足有兩米多高,人形表麵在月光下格外顯眼,衣袂飄飄,可奇特的是,卻不見雙足。藍火像是被一股奧秘的力量牽引著,繞著白影不斷地打轉,還收回輕微的劈啪聲,好似在低語著甚麼不為人知的奧妙。

在訪問老農的過程中,我有了不測的發明。鄉民們對“鬼火”實在早有樸實的認知。七十歲的船公張阿大,長年在烏篷船上討餬口,現在他正落拓地蹲在烏篷船頭,嘴裡叼著長煙桿,用煙桿指著河岸,操著濃濃的鄉音說道:“腐敗前後,去那腐草堆裡,用竹竿攪一攪,就能瞧見藍火苗,我們撐船的都叫它‘磷娘子’。”這類源自餬口經曆的詳確察看,竟與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鬼火乃人獸血腐所化”的記錄不謀而合,讓人不由感慨官方聰明的力量。

在紹興安昌古鎮的醬園裡,我又發明瞭另一種官方聰明的表現。醃製火腿的教員傅們在窖藏間細心地撒上石灰粉,他們說這是為了防“陰火”壞了肉品。殊不知,他們這一不經意的行動,卻偶然中締造了堿性環境,有效按捺了磷化氫氣體的產生。當西方嘗試室還在用白磷製造“鬼火”結果時,東方作坊已仰仗代代相傳的經曆,修建起了一道防腐的化學樊籬,揭示了官方聰明與餬口實際的完美連絡。

夜訪蘭亭碑林時,辦理員老徐熱忱地揭示了他改進的“古法驅磷”:用生石灰異化艾草灰均勻地鋪在遊步道旁,既保持了空中的枯燥,又奇妙地調度了酸堿度。這個隻要初中文明的白叟,仰仗著對傳統文明的酷愛和對餬口的細心察看,將《齊民要術》中的防潮術與當代化學知識奇妙嫁接,讓千年古碑在梅雨季再未出現過詭異藍光,為文物庇護進獻了本身的聰明和力量。

1918 年春,在北平紹興會館的槐樹下,輕風悄悄拂過,樹葉沙沙作響。魯迅將“踢鬼”經曆當真地寫入《狂人日記》手稿的邊注。墨跡未乾處,他特地慎重地標註:“鬼火之說,鄉愚亦知”。這類對公眾智識的深切信賴,在三年後獲得了奇妙的印證。當愛因斯坦相對論激發環球熱議時,紹興茶館裡的船工們,正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陳腐傳說熱烈地會商時空曲折,揭示了官方聰明與科學前沿的奇妙碰撞。

更令人稱奇的是湘西趕屍傳說中的“辰砂辟邪”之說。硃砂(硫化汞)在密封棺木中的遲緩氧化,既能殺菌防腐,其天生的二氧化硫更能遣散野獸。當這些經曆通過巫儺典禮代代相傳,竟在偶然間儲存了原始的生物化學知識,成為了官方文明與科學知識相互融會的奇慣例證。

“裝神弄鬼!”周樹人大喝一聲,聲音在沉寂的夜裡格外清脆,充滿了氣憤與恐懼。隨即,他手中的油紙傘挾著呼呼風聲,如同一把利劍般狠狠地劈下。隻聽“嘩啦”一聲,白布回聲而落,暴露一個踩高蹺的肥大男人。這男人腰間掛著一個竹簍,內裡裝著幾塊陰沉森的白骨,手裡還緊緊攥著半截蘸過桐油的麻繩,本來,這便是製造“鬼火”的泉源。這場鬨劇終究以盜墓賊被周樹人扭送縣衙而告終,但是,此事卻在鄉野間敏捷傳開,催生出了“周豫才腳踢活無常”的傳奇故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