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亡我大明啊!”崇禎帝俄然拔劍,砍向龍井柱,楠木柱上的金龍彩繪回聲剝落,暴露內裡密密麻麻的刻字,滿是永樂至崇禎年間,被活埋工匠的姓名和磚號。王承恩認出此中有“鄭辰”“陳玄”“陸文啟”的名字,每個名字旁都畫著三道刀痕,像在天上地下,都要討個公道。
暮色漸起時,張恪塵瞥見白叟坐在血淚鋪成的長街。而天心石上的反響,向來不是天的答覆,是民氣裡,永久不該被健忘的聲響。現在的天壇,祈年殿的琉璃瓦還是湛藍,圜丘壇的響石仍在迴應遊人的腳步。當落日把三層台基染成金紅,總有白叟坐在長椅上,給孫子孫女講那疇昔的故事:“瞥見祈年殿的龍井柱冇?上麵的金龍啊,每片鱗底下都藏著字,刻的是工匠的名字。當年祭天的時候,天子在台上叩首,地下的靈魂也在叩首,磕的不是天,是這世道該有的公道。”
陸文啟原覺得是瘋話,不想半夜時分,他剛踏上天心石,腰間的鎏金算籌俄然發燙。昂首望,北鬥七星竟連成“哭”字,夜風掠過欞星門,傳來斷斷續續的話語,像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萬曆二十四年,雷擊祈年殿,寶頂火起,燒了三天三夜,殿內神牌上的‘皇每上帝’四字竟排泄血來……”話音未落,東南邊傳來“哢嚓”巨響,一棵百年古柏攔腰折斷,樹樁裡暴露半截燒焦的黃綾,上麵硃筆寫著“國本不決,天譴將至”——恰是萬積年間爭國本之爭的寫照。
隔月,萬曆帝因立太子事與內閣爭論,負氣不上朝。陸文啟受命去天壇觀察星象,在齋宮遇見個老宮女,佝僂著腰擦磚縫,每擦幾下就往磚上吐口水。“女人這是……”陸文啟剛開口,老宮女俄然昂首,眼白裡爬滿紅絲:“三十年了,這磚上的血還是擦不淨。萬曆二十八年,皇上在祈年殿摔了神牌,罰二十個寺人在天心石跪了三天,個個膝蓋滲血,把磚都染紅了。”她指著磚縫裡的暗紅,“你聞聞,另有血腥味呢。”
萬積年間,天壇的柏樹林裡多了座孤墳,碑上刻著“欽天監陳玄之墓”,卻冇人敢來祭掃。新科欽天監博士陸文啟抱著祖父留下的《星槎勝覽》,在欞星門前遇見個賣艾草的老夫,草帽壓得極低,帽簷下暴露腕上三道疤痕。
三今後,鄭辰在天壇西牆根遇見個老石工。白叟摸著牆上的“響石”,掌心按在凹凸的磚紋上,俄然長歎:“永樂爺建這六合壇,用了十萬塊‘響石’,每塊都刻著工匠的生辰八字。當年我爹參與砌牆,砌到第三層時,監工說磚縫寬了半分,竟把整排工匠活埋在牆裡。”白叟袖口滑落,暴露腕上三道疤痕,“這是我爹被埋前,用鑿子刻在我胳膊上的磚號,說若哪天聞聲牆裡有哭聲,就把磚號報給欽天監……”話冇說完,西牆俄然傳來“咚咚”悶響,像有人在牆裡敲磚。
永樂天子遷都北京那年,天壇還叫六合壇。二十丈高的祈年殿剛豎起楠木大梁,香灰混著木油味在欞星門打轉。十八歲的欽天監學徒鄭辰攥著一本《周髀算經》,跟著徒弟李淳風往圜丘壇跑。月光把三層漢白玉台基照得像浸在水裡,十二道欞星門的銅釘映著寒光,鄭辰的布鞋踩在“天心石”上,聞聲本身心跳聲混著遠處更鼓,咚咚地往地底鑽。
陳玄蹲下身,瞥見磚縫裡滲著細沙,混著幾片枯黃的龍鱗——不是彩繪剝落,是真的龍鱗。他想起上個月在天壇外遇見的老婦人,懷裡抱著個退色的黃布包,說內裡是嘉靖三年祈雨時,從龍井柱上掉下來的龍鱗,“那年祈雨三天,第四天龍鱗就往下掉,每掉一片,宮裡就死個寺人。”老婦人把布包塞給陳玄,“你是欽天監的吧?去瞧瞧龍井柱,龍王爺的鱗快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