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間誌_清朝那些事43《鑄鐘娘娘》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鑄鼎象物,百神共守。"渾厚的聲音震得雲海翻滾,持戟神將的虛影從四周銅鏡中走出。小滿認出他們鎧甲上的紋路,恰是父親客歲為雍和宮鍛造的四大天王像。

金甲神人掌心騰起團青銅火,映出將來百年風景:鐘樓在烽火中坍塌,饑民撬走銅鐘碎片換糧,直到某個雪夜,老乞丐在鐘亭遺址凍死前,聞聲識底傳來清越的鐘鳴。小滿俄然明白,那些在銅汁裡浮沉的影象殘片,恰是青銅等候千年的靈魂。

鑄鐵廠蒸籠般的工棚裡,十三歲的小滿踮腳往陶碗裡添薄荷水。汗珠子順著她發黃的辮梢往下滴,在青石板上砸出小小的水花。父親張鐵頭正蹲在澆鑄坑旁,古銅色的脊背弓得像隻脫水蝦米,手裡攥著半截開裂的泥模。

第四次開爐那天,晨霧裡摻著鐵鏽味。小滿抱著銅料筐穿過工棚,聞聲爐膛深處傳來哭泣,像是千百個嗓子眼堵著銅汁在哭。欽天監的漏刻指到巳時三刻,張鐵頭舉起銅釺的手俄然僵在半空——爐口騰起的青煙凝成個女子身形,發間簪著支銅雀釵。

張鐵頭冇接碗,拇指在裂縫裡摳了又摳,指甲縫裡沁出血絲。小滿記得娘走的那年夏季,爹也是如許蹲在墳前摳凍土,直到十指血肉恍惚。爐膛裡的火光忽明忽暗,映得匠人們臉上的溝壑像乾枯的河床。老銅匠趙瘸子俄然狠惡咳嗽,佝僂的背脊撞翻一筐銅料,叮叮鐺鐺滾了滿地。

鐘樓守夜人劉三爺是最早發明異象的。每逢子時雨驟,銅鐘大要的水痕會聚成幅會動的畫:穿碎花衫的女人蹲在鑄鐘廠牆角搗藥,辮梢銅鈴隨行動輕響。有次雷劈中鐘樓頂的寶珠,閃電光裡竟照出幾十個透明人影圍著銅鐘膜拜,看裝束竟超越宋元明三朝。

宣統年間某個梅雨天,前清翰林周墨卿躲雨鐘亭,忽聞鐘聲自鳴。他瞥見雨水在銅鐘大要彙成首小令:"爐火灼青衫,銅華葬流年,十萬八千年,叮咚作雨弦。"厥後這首《雨鐘吟》被謄寫在鐘樓影壁,墨跡未乾時就引來了成群的雨燕。

"以汝心血,鑄其精魄。"神將的銅戟劃過她指尖,血珠墜入雲海,激起的波紋裡閃現出曆代鑄鐘匠的麵龐。小滿瞥見元多數的匠人在銅汁裡摻入妻女的銀簪,明朝教員傅將門徒的骨灰抹進鐘鈕,他們的眼睛都燃著一樣的火

縱身躍下的刹時,沸騰的銅汁俄然變得溫涼如春水。千萬道金光從青銅深處湧出,托著她墜向一片青銅色的蒼穹。她瞥見本身的布鞋化作金縷靴,補丁摞補丁的裙裾變成綴滿鐘乳石的華服,發間銅釵生出精密的銘文。

"不法啊..."趙瘸子癱坐在煤渣堆裡,渾濁的眸子盯著爐火,"當年鑄永樂大鐘,熔了三萬斤銅..."

趙瘸子臨終前將半枚銅釘交給門徒,釘身模糊可見"永樂十七年"的戳記。他說每代鑄鐘匠都要在傳世銅器裡藏件私物,就像小滿留在鐘鈕裡的草藥包。現在輕叩大鐘某處特定紋路,仍能聞聲窸窣聲響,像誰在悄悄翻曬陳皮與艾草。

張鐵頭抱著女兒最後穿過的粗布衫,發明袖口針腳裡嵌著幾點銅星子——那是小滿生前總愛用銅絲纏線頭落下的陳跡。暴雨下了整整七日,護城河漫出的水裹著銅綠衝進衚衕。賣糖葫蘆的老夫在鐘樓牆根躲雨,聞聲雨水打在銅鐘上竟譜出《哭皇天》的調子。更夫王二麻子矢語發誓,說半夜時分瞥見個梳雙髻的女人提著青銅燈飄過屋脊,燈罩上鑄著九十九個"安"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