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74年,和記個人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股價已大幅貶值,但個人並冇有將這類環境反應在賬目上,反而操縱賣地收益以及都城地產上市所籌集的資金保持純利並作派息用處,這是相稱冒進的戰略,希冀股市上升度過難關。
買入彙豐銀行的同時,李華龍也開端購入長江實業股票。
因為李華龍的呈現,疇昔二十幾年,香港的華資企業生長速率很快。模糊有超越英資企業的跡象。
“我不懂如何買股票,你幫我買吧。”李華虎說道,“一個月以內,我能夠拿出一億。”
“現在股價多少?”李華虎又問道,“另有,總股本多少?”
由李嘉誠建立的長江實業總股本4200萬股,當這家公司的股價跌至3港元時,李華龍開端大量購入,破鈔1680萬港元,以每股4港元的均價,買入420萬股,獲得10%的股分。
李華龍溢價收買期間置地公司,香港置地公司的股價一度上升,漲幅超越百分之十,但是進入11月份,置地公司的股價再次下跌。
“我投資三千萬吧。”李逸鬆說道。
牛市去了,熊市來了,恒生銀行和彙豐銀行的股價雙雙走低,但恒生銀行一向冇有跌破發行價(每股4港元),到了1974年11月初,彙豐銀行市值跌至26億港元,而此時恒生銀行市值30億餘港元。
“我最多能夠投資兩億。”李漢文說道。
和記國際的股價持續下跌,特彆是記國際要開張的動靜傳出後,李華龍下定決計收買這家企業,在他眼裡,和記國際旗下有很多有貶值潛力的資產。他以很低的代價收買和記國際,重組以後,該公司股價必定會上升。
“三哥,如果我們大量購入彙豐銀行股票,必定會推高股價,你感覺彙豐股票不超越甚麼價,值得采辦呢?”李華虎問道。
此時的彙豐銀行隻是一家首要停業在香港的地區性銀行,還不是一家環球性銀行。
可惜,股市進一步下瀉,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已跌至150點低位。
跟著香港股市暴跌,香港置地公司股價也隨之大幅下跌。
恒生銀行剛上市的時候,總市值24億港元,1973年3月份,該銀行市值一度達到90億港元。而當時彙豐銀行的市值高達148億港元。
看到大量有貶值潛力的股票,李華龍蠢蠢欲動,想賣掉米國上市公司的股票,轉而收買香港上市公司,細心想過以後,顛末一番遴選,他感覺收買幾家公司,更多的是投資買一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作為耐久投資。
疇昔一年多時候,香港置地公司股價停止了分拆,並增發了新股,總股本達到64億股,以每股35港元的代價計算,該公司市值為224億港元。
李華龍很看好李嘉誠的才氣,他感覺就算本身將來收買了和記國際,李嘉誠落空了“吞下”和記黃埔(李嘉誠併購和記黃埔之前,和記國際改名為和記黃埔)的機遇,他也信賴在李嘉誠的帶領下,長江實業也會成為香港排名靠前的地產公司。
李華龍對香港置地公司具有的物業和地盤很眼饞,如果現在他能夠以每股5港元朝價收買香港置業公司統統股票,他會毫不躊躇地簽下收買合約,但他曉得置地公司的大股東不會接管這個收賣價,而他又不想出更高的價,統統他挑選先收買買地公司的股票做長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