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香港1949_第349章 彙市與怡置係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特彆20世紀70年代,怡和對香港信心迷茫,大力拓展外洋停業,收買英國怡仁置業、夏威夷及菲律賓糖廠、中東TTI石油和南非雷民斯公司。戰線太長,回報率低,資金乾枯又不得不出售。

1984年1月1日,紐璧堅又辭去董事職務,分開他辦事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1855年,渣甸的侄半子威廉?凱瑟克來華為怡和事情,漸爬上怡和大班之位。百餘年來,凱瑟克家屬共有5人任怡和大班,該家屬控有怡和10%~15%股權,為第一大股東,怡和也由此被以為是凱瑟克家屬的基業。

以後幾天,李華龍買入了香港電話公司9021萬股股票,使得他持有該公司股分達到了59.2%。

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落空一翼。

紐璧堅下台,言論的核心漸聚在接任者西門?凱瑟克身上。

怡和置地兩家公司的一些股東並不以為西門?凱瑟克具有迴天之術,挑選兜售怡和和置地股票的股東很多,而情願接盤的人未幾,這形成了這兩家公司的股價持續下跌。

李華龍底子冇有西門?凱瑟克發揮才調的時候,冇過幾天,他就主動反擊了。

李華龍將手中大量港元兌換成美圓,乃至恒生銀即將賬上利潤全數兌換成美圓,彆的,在李華龍的鼓勵下,李逸鬆、李漢文和李華龍也都拿錢出來投資美圓外彙。

在香港,夙來有這麼一說:“未有香港,先有怡和。”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辦理大權,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債務。

以後一段時候,香港開端傳播如許一句話,李華龍是財神下凡,投資采辦財神控股的恒生銀行等上市公司,想不贏利都難。

短短數月時候,李華龍靠投資美圓外彙,獲得了一倍不足的利潤,當然,他的身價並冇有增加一倍,他投入外彙市場的資金占他總資產的比例很小。

怡和係包含最大的兩家公司是怡和和置地,具有中區黃金地段大廈物業、數十件間超等市場及佳構零售連鎖店等。全係論控股職位,怡和最顯;若論資產,置地坐大。故而怡和係又稱怡置係。(未完待續。)

10月5日。港交所收市後,李華龍通過李華龍金融公司對外宣佈,李華龍籌辦以每股5.5港元的代價收買香港電話公司股票,之前。香港電話公司股票開盤價為4.55港元/股。

李華龍對置地公司的環境研討的很透辟,他感覺置地公司大肆負債不是題目。隻要地產市道尚佳,經濟遠景“爭氣”,本錢薄弱,坐擁中區地王的置地公司不愁冇錢賺,可惜撒切爾夫人在都城摔了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動靜公佈後的第二天,恒生銀行股票複牌。公司股價逆市上漲,當天每股股價最高達到50港元,以此代價計算,恒生銀行市值高達300億港元。

早在1974年11月,因為美圓弱勢的原因,港元又改成自在浮動。初時還運作得順利,但是,因為當時的貨幣政策架構尚在生長初階,未足以代替依靠本國貨幣代價來定位的貨幣架構,同時又冇有明白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以,香港經濟步入動亂期。

香港開埠後的1841年,怡和將總部遷往香港,是19世紀香港四大洋行之一。

1981年年底,適逢美圓低潮,1美圓兌5.5港元。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