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第二裝甲團一動,奧爾布裡奇上校那就獲得了動靜。
韋維爾點了點頭,然後命令道:“讓第二裝甲團全速進步,同時號令空軍予以共同,必然要把德國人右翼的軍隊毀滅掉!”
“我的意義是,那並不是我批示的成果!”斯萊因上校答覆。
“上校!”副官把一封電報遞到奧爾布裡奇上校手裡,說道:“空軍窺伺的諜報,英國人另一個裝甲團間隔我們10英裡,它們大慨有50輛‘瑪蒂爾達'坦克,大慨兩小時後達到!”
接著奧爾布裡奇上校就想明白了,英軍坦克之以是分紅兩批,一方麵是因為“瑪蒂爾達”速率不及“十字軍”,另一方麵則是韋維爾但願能出奇製勝……“十字軍”坦克假裝成汽車,如果背麵有坦克跟著的話,就不能達到奇襲的結果。
巴澤爾說的冇錯,戰役的確冇有結束,德軍毀滅的乃至隻是英軍交叉軍隊的此中一支。
但是,現在他又不得不麵對英國人的另一個裝甲團……
奧爾布裡奇上校握著斯萊因上校的手說道:“恭喜你,上校,你又獲得了一場幾近不成能取勝的勝利,你的兵士很英勇,你的批示也很完美!”
“你是說……”奧爾布裡奇上校有些不敢信賴:“那是兵士們自發的行動?”
就比如說這場戰役,同是在右翼履行交叉任務的英第七裝甲師與德第五輕裝師……從坦克具有量來講第七裝甲師100輛坦克足足是第五輕裝師50輛坦克的兩倍,並且“瑪蒂爾達”坦克及“十字軍”坦克火力、防護機能都優於德軍的“三號”坦克。
實在德軍的狀況比英軍想像的還要糟,第5輕型裝甲團隻要15輛坦克能夠利用,15輛坦克對於仇敵50輛坦克……並且還是裝甲奇厚的“瑪蒂爾達”坦克!
“甚麼?”聞言奧爾布裡奇上校不由愣住了。
但罵歸罵,斯萊因上校臉上卻儘是高傲……冇有哪個批示官會嫌本身的兵士勇猛善戰的。
“好吧!”奧爾布裡奇上校點了點頭:“不管如何,你們打得很好,隻是我們現在碰到新的困難了!”
這也是英軍二戰時在坦克生長方向弊端的一點,他們把一類坦克定義為步兵坦克且不要求速率,另一類定義巡洋坦克要求高速。
究竟上,韋維爾就是給賣力交叉的第七裝甲師設備了100輛坦克,此中50輛“瑪蒂爾達”另50輛是“十字軍”,韋維爾有來由信賴,在這兩種坦克的並且總數達100輛的軍隊的推動下……任何德軍都冇法擋住它們的打擊。
因而很快,韋維爾就在考慮該如何因為這個題目去對付丘吉爾以及在倫敦的那幫議員了。
但這些互補實在都是紙麵上的互補,真把它們投入到實戰中時才發明題目:
在這一點上,韋維爾有實足的信心,因為第七裝甲師另有50輛“瑪蒂爾達”,而德軍卻隻要20輛“三號”,再加上英軍在空中力量上還占有上風……韋維爾以為這場仗還是是勝券在握,隻不過因為“十字軍”坦克的毀滅使這場仗贏起來冇那麼都雅。
“是的!”斯萊因上校說:“究竟上,也不能說是自發的行動,而是有支軍隊采納了精確的體例,然後彆的軍隊照辦了,在我來得及命令之前……他們就衝上去了!”
但這支軍隊被毀滅也充足讓韋維爾肉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