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衡最中意漢中郡。關於漢中的首要性,時人及先人多有闡述。楊洪曾對諸葛亮雲:“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遇,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三國誌》卷四十一《楊洪傳》)。黃權亦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三國誌》卷四十三《黃權傳》)。清人顧祖禹曰:“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情勢最重。”(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六)。曹魏如果占據漢中,將嚴峻威脅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張魯,“破漢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得安也”。《三國誌》卷十四《劉曄傳》注引《傅子》。蜀國如果占有此地,則不但能夠保障劍閣、成都之安然,更能使其作為北伐之基地。對蜀漢而言,漢中的首要性毫不亞於荊州。
雷衡笑答:“衡之所期自是位顯權重……”
這不是宿世所知的“隆中對”麼?諸葛亮建議劉備先取“北據漢沔,利儘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有“用武之國”的天時;再取“沃野千裡,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照應四戰之地的荊州,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照應,進取天下。雷衡細心的思考兩個期間進取戰略的不異與辨彆。
戲忠笑答:“主公可忘了秦滅六國、楚漢相爭之事?”
雷衡趕緊上前扶起戲忠:“我得誌才,可謂如魚得水,三生有幸矣。”
雷衡謹慎的思忖著:兩句話都很大氣,兩人都有大誌。“大丈夫當如是也”當中,不但表現的是一種胸懷、誌向,並且也是對秦皇崇拜,對秦皇功勞的必定;“彼可取而代也”表現的是一種自大、大誌,也隱含著對秦皇的輕視之意。比擬之下,“大丈夫當如是也”更顯得有城府,有度量,有胸懷,有誌向。
“當首求一方太守,末為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
雷衡再拜謝道:“望誌才助我,我意求取漢中郡。”
“也罷。誌纔此恩,必當厚報。”
這一日,雷衡感覺機會成熟,就著戲忠告語,漸漸的說出心中的疑問:“不敢欺瞞兄長,愚弟此次赴洛陽,既是為奉養師尊略儘孝道,亦是籌辦攜金求官一展抱負。願求誌才高見,當以何法,求取何職?”
雷衡似有所悟:“取秦川之地,進據益、涼二州,全據西北後囊括東方...”
戲忠聞聽“如魚得水”之言,竟瞬生知遇之感,不由稍添虔誠,謙遜道:“主公謬讚,忠厚不敢當。剛纔主公欲‘獨尊一方’,不知可成心向?”
戲忠眼神掙紮,終是拜倒在秦帆麵前,慎重其事道:“忠,拜見主公。”
“嘿嘿,不過身外之物,隻當忠臨時‘借’予主公,主公當以《司馬法》下卷為押,他日多與報答便了。”
戲忠聞言,立馬近前勸諫道:“正言繆矣。那三公九卿之位不過籠中之鳥,金吾刺史等職大多虛有其表,如何能展一身抱負,正言切莫貪慕浮名……”
“世家把持,朱門各處,根底不穩...”
“外族多亂,南船北馬,渡江乏力...”
雷衡傲然自語:“誌才曲解了。我所謂‘位顯權重’乃獨尊一方,集權本身,不受掣肘。”
收納人才還要攬下家財,如許的主公作派可要不得,雷衡從速回絕道:“誌纔不必如此,衡絕無此心亦不敢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