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00大洋換成群眾幣那但是代價20萬,總的來講這個收益還是不錯的!當然了,周衛國更清楚,他們的煤和鐵礦石遠遠不止這點錢,當小鬼子將煤運回日本或者是當場售賣的話,所獲得的利潤起碼也有一兩倍,乃至於更多,他們拿到的不過是一些辛苦錢罷了。
百姓當局當局天然是冇法處理物質匱乏的題目,故一再加印法幣,以彌補钜額財務赤字。抗戰之前,百姓當局每年的財務赤字隻占總開支的10%—20%,最高不過30%—40%,而抗戰後的1937—1940年,財務赤字均勻占支出的70%擺佈,1941年—1945年,這個數字更進步至78%。
匪賊進城在這裡並不算是甚麼新奇事兒,當這些匪賊拿到賣煤的錢以後,常常就要進城大肆的消耗一番,一來是要彌補一些盜窟裡的耗損,比如說糧食了食鹽了等等,這些東西他們可本身出產不了,需求拿錢從本地商戶手裡采辦。
究其啟事,在抗戰前期孔祥熙在給美國駐華大使高斯的備忘錄中,有所解釋:“中國物價上漲之首要啟事,係因抗戰已七載,軍需浩繁,物質日漸貧乏,供應未能適應,加以國際線路阻斷,運輸困難,海內經濟環境,益形艱困。”
1942年10月,楊格建議百姓當局減少軍隊,如許“不但能夠節流開支,還可使當局足以給餘下的軍隊較好的給養;同時就會有更多的人處置工農業出產。”
之前周衛國對於大洋這類貨幣的代價冇有多大的熟諳,但是顛末這兩年的餬口總算是搞清楚了一個大洋到底代價多少。
這個時候,隻需求幾百大洋就能夠采辦到一輛汽車,是以1個大洋幾近是即是現在的1000元錢,還是非常值錢的。
戰時財務支出首要為軍費開消,以1941年為例,當局支出100.03億,此中軍費占到73%。當年支出僅13.1億,赤字86.92億。後幾年軍費所占比重根基與此持平,至1945年增至87.3%。財務赤字、軍費開支和增發法幣三者在數量上大抵是相稱的。
在這類環境下,大火線物價程度持續走高。如將1937年上半年大火線的物價指數定為100的話,1939年為213,1941年為1294,1945年則是184455。這意味著,八年來火線物價翻了1800多倍。
更首要的是,跟著戰役的發作,百姓當局統治區產生了嚴峻的通貨收縮,法幣的代價大跌。
要曉得現在大部分人的餬口還是很艱苦的,常常需求為了一兩個大洋而犯愁。可想而知,當時的大洋代價是不低的。
除了覈實兵士人數,孔祥熙還但願嚴格各項軍事支出。他在1939年給蔣介石的密報中說,“在預算所列及覈定戰務費數量以外,軍政部常常以臨時支出為來由,商請財務部另行籌撥”;偶然“各省常常以軍事開支過巨,收不敷支,要求財務部增加補助。無厭之求既難悉應,而國防工事及其他軍事設施,處所是否實在辦理,及有無虛糜,或藉口索款之處,財務部無從考覈。”
以後, 孔祥熙也為收縮軍費開支而向蔣建議:“現有軍隊之實際人數,似應加以清查,實在調劑。於需求時,得將各軍事構造酌予裁併。”
冇有穿越之前,周衛國對於大洋的熟諳多是在民國電視劇中,而在絕大多數的電視劇中,人們動輒幾十幾百大洋的花消,看起來這一塊大洋就彷彿一塊錢群眾幣一樣代價昂貴,但是來了這個期間以後周衛國才曉得,那些都是無腦編劇瞎編的,究竟上一塊大洋的代價可比一塊群眾幣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