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最難搞的一個,英國當局決定如果能毀滅一點印度人丁,比如說印度近四億人丁如果隻留下兩億人丁的話,那麼英國就不消過於擔憂這些印度阿三獨立了。
英國人天然不會主動搏鬥印度人,如許在國際道義上必定對英國倒黴,何況更直接的是如果搏鬥個一億多印度人,那麼英國就將完整同印度絕緣了。
之前在泰國嘗試結果十清楚顯,搞的印尼和菲律賓都死了差未幾一半的土著,當然那也是日本人厥後成心節製,要不然環境就要失控了,現在日本人能夠說緊緊的節製了這些處所。
本來印度的民族主義崛起,英國人擔憂就算將來返來,如果每天要麵對各地的印度叛逆,那還不如不返來,殖民地的感化就是用來給英國供應質料,同時成為產業產品的傾銷地,如果不能,反而還要費錢,喪失很多的人丁,那麼這裡就落空的代價。
現在的印度還冇有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戈西河以東的地區已經歸了秦國。本來冇有歸秦國的時候印度的麵積為380萬平方千米,現在大抵在360萬平方千米擺佈,還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
英國人曉得戰役結束後,英國的氣力必定大不如前,青丁壯喪失太大了,到時候不但冇有錢來保護龐大的殖民地,同時就算有錢也冇有充足的兵力。
而英國人此時的設法與日本人不謀而合,本來英國人是但願印度像一戰期間那樣為英國供應戰役所需求的物質,但是人算不如天年,現在不但打算落空了,並且能夠說是偷雞不成到賠了兩隻雞,印度不但冇能為英國供應多少物質,反而要英國倒貼物質,還喪失了十幾萬英軍。
日本人天然也看重這一點,冇有龐大的地形地貌、耕地多、泥土肥饒、日照充沛,如果日本人在這裡繁衍生息,養個十億日本人也不是題目。
他們的設法一樣跟斯大林一樣,先放棄印度,等擊敗了德國,那麼日本必定不能獨善其身,到時候印度一樣會回到大英帝國的手中。
有了這麼多案例,英國人信賴到時候能夠等閒的嫁禍給日本人,信賴冇有人不信,同時如許一來,還能夠教唆日本和印度的乾係,讓印度人曉得到底是英國好還是日本好。比及英國重新返來的時候信賴到處都是鮮花和掌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