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任馬登鶴將軍
一至五期7,399名畢業生中,湖南2,189人,占30%,廣東1,0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0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蘇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廣西218人,占2.9%;安徽207人,占3.0%;河南205人,占2.8%;貴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東118人,占1.6%;雲南108人,占1.5%;直隸68人,占0.9%;綏遠(25)、遼寧(11)、甘肅(6)、蒙古(6)、吉林(3)、察哈爾(2)、熱河(2)、黑龍江(1),共56人,占0.8%;朝鮮(34)、台灣(2)、新加坡(1)、越南(1),共38人,占0.5%。第6、七期門生,未見有籍貫統計數字。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嚐膽,儘力扶植中華。
第七任艾靉將軍
第廿一任童兆陽將軍
1946年1月,中心陸軍軍官黌舍改名為“陸軍軍官黌舍”,蔣介石兼任校長,萬耀煌任教誨長,不久教誨長一職由黃埔1期畢業生關麟征接任。1947年7月,擔負了23年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宣佈不再兼任校長,關麟征因而升任校長一職,這是黃埔畢業生第一次擔負軍校校長這一要職,在此期間軍校共招收了兩期門生即第22期和第23期,第24期方纔招生參軍天下就已經束縛了,在黃埔22期門生中黃幸強厥後任台“陸軍總司令”、羅本立任台“全軍大黌舍長”、曹思齊任台“陸軍參謀長”、王多智任台“陸軍副總司令”。
1924年製定的《陸軍軍官黌舍歌》:
打條血路,指導被壓迫公眾,
第十五任黃幸強將軍
孫總理記念室(俗稱“孫中山故居”):原為清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是一座磚瓦佈局凝土佈局的兩層修建。1971年孫中山建議護法活動和192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歇息和辦公。
北伐前黃埔軍校各期畢業生簡介
第廿三任張嶽衡將軍
第三任張耀明將軍
第十四任盧光義將軍
第二任關麟征將軍
第十二任許曆農將軍
1949年9月12日,時任百姓黨總裁的蔣介石乘“中美號”專機到達成都,隨即進駐軍校黃埔樓。蔣介石此行是為了對軍官黌舍的帶領人停止大調劑的。關麟征校長晉升陸軍總司令,校長一職由黃埔1期畢業生原南京衛戍司令張耀明接任;軍校教誨長仍然由吳允周擔負;軍校訓導處長(即本來的政治部主任)由黃埔4期畢業的吳起舞擔負。而此時的陸軍軍官黌舍另有師生近14000人,軍校帶領機構另有5處11科和《黃埔日報》社。軍校除軍官練習班、軍官教誨總隊、遊擊練習班以外,在校的黃埔23期門生有3個總隊共3452人;黃埔24期招生參軍了約1120人,編成了一個門生總隊,黃埔5期畢業生徐幼常任總隊長。?
第十六任黃耀羽將軍
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0年遷往南京。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燬。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度級文物庇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當局按原位、原標準、原麵孔原則重修校本部,使軍校舊址規複昔日風采。現複原開放的首要修建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記念碑和記念室、俱樂部、泅水池、東征義士墓園、北伐記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停止《軍校校史》,《東征史蹟》擺設和《孫中山在廣東反動活動》圖片展覽,設立青少年門生軍訓營,停止軍訓。保藏文物、文獻、照片頗豐,並當真展開科研,編輯出版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料》等著作、論文、質料集約100萬字,在社會上有必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