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封建親戚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衛是康叔的封地。康叔是武王的同母弟、成王的叔父。這裡是殷都舊地,在周公允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兵變以後,就把康叔封到這裡。它的邊境以朝歌(河南汲縣北)為中間,武父(河南河北交界處)以南,圃田(河南中牟西)以北的地區。康叔被封時還獲得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七個殷商部族,以及很多寶器儀仗。因為衛國事殷人的故地,以是周公非常正視,特彆作《康誥》《梓誥》《酒誥》丁寧康叔,讓他兼用商周的軌製。康叔遵循周公的教誨,很快就消弭了殷遺民的對峙情感,收到了“民大悅”的結果。在浩繁的封國中,衛國地處中原,又靠近王畿,其邊境也最大,是屏衛周王室的首要封國。成王親政今後,任用康叔擔負周王室的司寇,執掌科罰大權,衛侯又把握著批示成周八師的大權。

周公允定武庚、管、蔡之亂後,便將他們所統領的殷遺民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了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封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則分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封於殷商故墟,國號衛。武王身後,唐地產生兵變,成王誅滅唐今後,封他的兄弟叔虞於唐。今後周王也停止過分封,但都範圍不大。

齊是師尚父的封地。師尚父即薑尚,他是周武王的大功臣,為周王朝的鼓起立下了不小的功績。周武王將它封在營丘(山東臨淄北),國號齊。這裡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龐大的抗周權勢。武王讓他在這裡鎮撫薄姑之民,其封疆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山東沂水縣北),北至無棣(山東無棣)。它也是周王室節製東夷的首要力量,同時周王還授予他撻伐違背王室的侯伯的權力。

顛末周初的兩次分封,構成了以王畿為中間、浩繁諸侯拱衛周王室的局麵。王畿是周王室統治的中間腸區,武王時已經打算將周的王都建於洛水與伊水之間的地區,但冇來得及興建就歸天了。周公東征今後,就按武王的打算修建了洛邑(河南洛陽市東),把那些殷頑民遷徙到這裡,加以監督。

彆的,在南邊,在淮水上遊另有蔣、息(河南息縣)劃一姓國,在唐、白河道域有申、呂等薑姓國,在淮水、漢水之間有漢陽諸姬,此中隨(湖北隨縣)國為最大。在長江下流地區,在文王之前,就有古公亶父的宗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在太湖沿岸建立了吳國。

周滅商今後,周從一個西部小邦變成了一個大國。為了穩固和擴大周王朝的統治,有效地辦理泛博被征服的地區,鎮撫各地原有的邦國,周初實施了分封製。分封製就是把周王的後輩、親戚、功臣以及當代先王聖賢的後代分派到必然的地區,彆離授給他們必然範圍的地盤和群眾,建立封國。這些封國就是諸侯,諸侯受封時,要停止冊封典禮,周天子向受封者公佈冊命,宣佈封疆範圍、地盤的數量,並把該地區的群眾一起賜給受封者,同時還給受封者官屬、仆從、禮器和儀仗等。諸侯在本身的統治範圍內建立政權機構,設置軍隊和監獄,但範圍大小和職位都有必然的限定。諸侯對周王承擔必然的任務,如按期朝見、繳進貢賦、征調軍隊隨周王出征、王室嚴峻祭奠活動、諸侯要前去助祭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