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明朝滅亡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澄縣一聲驚雷,鬥爭風雲很快囊括陝北和陝中。1628年,府穀王嘉胤聚眾數千人起事,王二從澄城趕來彙合。接著,安塞高迎祥,漢南王大梁,宜川王左圭、苗美等,也紛繁叛逆。膚施人張獻忠在延安起兵,號西營八大王。叛逆兵的首要成分是費事農夫,也有賦閒的驛卒、叛變的兵士和手產業者等。鬥爭的烈火敏捷伸展到甘肅、山西。在農夫叛逆的風暴中,傑出的農夫魁首李自成插手了叛逆步隊。李自成出世在陝西省米脂縣的一個農夫家庭,幼年在官僚地主產業牧童,備受欺侮。他21歲時,父親因貧病交煎死去,他餬口無著,到銀川驛站當了名馬伕。後因地主艾舉人慾加毒害,肝火中燒的李自成遂殺死艾舉人,投奔叛逆兵。李自成從小練就一身好技藝,長於騎射,且體力過人,又有膽略,很快就當上了義兵的隊長。1631年,他又投介“闖王”高迎祥,號稱“闖將”,自率一軍。

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明廷以楊鶴為三邊總督,對農夫叛逆兵實施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政策。招安失利,明朝廷改用洪承疇為總督,後又晉升他為兵部尚書,命他率領陝西、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廣各路官軍,對叛逆兵停止大範圍的圍殲。十三家七十二營農夫軍帶領人集會河南滎陽,參議作戰方略。李自成提出告終合作戰、分兵迎擊的計謀思惟,獲得了各首級的附和,因而兵分五路,迎擊官軍。農夫軍連合分歧,各路雄師獲得節節勝利,直接威脅鳳陽、南京。明王朝發急萬狀,持續增兵。1636年,高迎祥不幸被捕捐軀。1638年,張獻忠又一度受撫於明朝,叛逆兵陷於困難地步。但當明軍忙於對付自東北南下的清軍時,叛逆兵又規複了朝氣。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標語,獲得了泛博農夫的熱烈擁戴。1641年,“闖王”李自成率叛逆兵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接著李自成領軍進圍開封,毀滅明軍主力。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創建新順政權。1644年,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國。在攻陷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昌平後,大順軍於同年農曆三月,攻占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統治中國達270多年的明王朝宣佈滅亡。不久,張獻忠也在成都稱帝,建立了“大順”政權。

李自成進京後,采納一係列辦法,加強政權扶植。中心機構根基上因襲明朝,有的隻改換稱呼。與此同時,對罪大惡極的大官僚大地主加以彈壓,並用暴力逼迫明朝貴族大臣、贓官貪吏交出常日剝削來的金銀財寶。在“均田”標語的鞭策下,某些地區的農夫篡奪了地盤。但是,因為軍事上節節勝利,大順帶領者竟滋長起高傲麻痹思惟,覺得明朝毀滅,天下今後承平了。對於占有在江南的明朝殘存權勢,隻派少數軍隊出征。對於屯兵山海關的吳三桂更抱著胡想,覺得隻要用款項和冊封招安便能夠使他為大順保衛山海關。一些大將開端尋求吃苦,把戰役任務丟在一邊,有些兵士也想繁華回籍。以是,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時,大順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三旬日,大順軍撤出北京,在清兵追擊下,連連敗退。次年四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攻擊,不幸身亡。1646年冬,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坡兵敗捐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