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三國鼎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對於三國鼎立的汗青格式,當時的智者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早有預言,諸葛亮奉告劉備,曹操已具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成與之爭鋒;孫權占有江東,已曆三世,國度昌隆,百姓憑藉,能夠和他交友,而不成圖謀;所可取者為荊益二州,“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在這聞名的“隆中對”中,闡發了當時的情勢,點出了三方鼎立的趨勢,和而後汗青的生長軌跡基秘聞符。

在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年代,地區經濟均有生長,三國為本身的強大計,都比較重視開辟本地區經濟。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三都城鞭策了邊沿、掉隊地區經濟的生長,如魏對遼東、涼州的運營,蜀對西南夷的開辟,孫吳逼迫山越走向平原以及對閩廣停止拓展等。此中蜀、吳的運營生長,更促使中國南邊經濟上升了一個台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立為魏王。不久,徒有浮名的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追尊曹操為武天子。魏汗青上又稱為曹魏,共曆5帝46年,占有淮河兩岸及以北的中原地區和秦嶺以北的關中、隴右、河西地區。曹魏前期,司馬昭遣兵滅蜀漢。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建晉,魏遂亡。

三國中最後立國的是吳,占有今長江中下流地區,南至福建、兩廣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230年,孫權派衛溫率領甲士萬人,帆海達到夷州(今台灣),並派使者出使南洋群島諸國。孫權身後,東吳政治漸趨敗北,末帝孫皓更是荒淫殘暴,終究在280年訂城下之盟,投降晉朝。吳前後共曆4帝52年。孫吳的滅亡,標記取三國鼎立政治格式的閉幕。

黃巾大叛逆以後,因為中心集權日漸陵夷,處所盤據不竭加強,分裂的偏向成難堪以逆轉的趨勢。群雄盤據的階段疇昔,隨之而來的就是三國鼎立。鼎立的魏、蜀、吳三國實際上是對峙的三個地區性政權,此中曹丕最早於220年稱帝,次年劉備也於成都即位,而孫權則遲至229年稱帝。三國鼎立的格式由此建立。普通而言,三國期間從赤壁大戰算起,止於280年西晉同一中國。

221年,劉備也在蜀地稱帝,國號漢,都成都,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數,陝西漢中及甘肅一部分。223年,劉備出兵擊吳,在夷陵之戰中蒙受慘敗,煩悶抱病而死。其子劉禪(俗稱劉阿鬥)即位,諸葛亮受劉備囑托幫手劉禪。諸葛亮任政期間,“科教嚴明,獎懲必信”,使蜀國政治腐敗,經濟生長,邊陲安寧。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劉禪無能,且寵任寺人黃皓,政治敗北,國力日衰,終究在263年為曹魏所滅。

鼎立的三國中,以曹魏最強大,其初創報酬曹操。曹操因為世家大族的背景,20歲時就被舉為孝廉,出任東漢王朝的處所官。他任政時,行動恰當,“郡界寂然”。但曹操政治職位的上升,關頭在於彈壓黃巾叛逆建功,被升遷為八校尉之一,成了東漢皇室核心武裝的首要將領。同時,曹操在彈壓號稱百萬的青州黃巾軍時,收降30萬,稱為青州兵,由此他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