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孫中山感到各反動個人分頭活動力量分離,不能適應反動的需求,因而建議結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以及其他反動個人,建立一個天下範圍的同一的反動構造,以便帶領天下的民主反動活動。1905年8月20日,中國聯盟會正式建立,以“驅除韃虜,規複中華,創建民國,均勻地權”為綱領,舉孫中山為總理,設總部於東京,海內和外洋共設9個支部。1905年10月,聯盟會創辦構造刊物《民報》,將16字反動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聯盟會的建立,鞭策了反動情勢的向宿世長,促進了反動飛騰的到來。
19世紀70年代以來,跟著本錢主義近代企業的產生,我國的民族資產階層也逐步構成和強大。1894年至1895年間發作的甲午戰役中,清海陸軍一敗塗地,最後被迫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派30餘年的“強大夢”被擊得粉碎。康有為建議“公車上書”,掀起了維新變法活動,救亡圖存的呼號在社會上影響甚大。與此同時,資產階層反動派也以一係列活動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固然在當時還顯失勢單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