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麼?”
“不是山,是烽火台。”
臨高角在這裡構成了一條天然的防波堤,長達1.5千米,寬500米。堤岸的中間都是海水衝上了的沙子,晶瑩潔白,構成一條沙堤路。21世紀的海岬上有石砌的堡壘、瞭望塔和清朝海關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製作的燈塔。本時空的堤岸上固然空無一物,但是全部地貌不同很小。
一拳小石祀龍神
“關舵機!測量水深。”
北煒清楚,此時的汽艇變成了一個很好的靶子,在開闊的水麵上一無遮攔。他倒不怕誰來射一箭,歸正那種粗糙的鐵箭頭是射不穿防刺服和頭盔的,但是如果對方有一門小炮藏在岸邊的草叢裡,50米外打來一頓鐵砂鉛子是必定會呈現傷亡。
1950年4月16日傍晚,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第四十軍的一一八師和一一九師的一萬八千七百多名流,在兵團副司令員兼四十軍軍長韓先楚、副軍長解方的帶領下,分乘318艘機帆船和32艘矯捷船,從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燈樓角動身,度過瓊州海峽,以臨高角燈塔為目標進發。次日淩晨三點多鐘在臨高角港灣登岸,揭開了海南島戰役的序幕。
“隊長,這是甚麼山?”李軍指了一下遠處博鋪角上綠樹叢中冒出的一個圓橢型的龐然大物。
“燃燒!”
紅石島劈麵的港灣海灘是泥沙質的,長滿了大片鬱鬱蔥蔥的紅樹林,有的處所能夠看到非常高聳的被燒燬和砍伐過的陳跡,在紅樹林前麵,是凹凸起伏的台地,並不高,頂端整齊不齊。在這些紅樹林的劈麵,港灣的南部倒是一片截然分歧的環境,荒草蔓生。彷彿另有房屋的廢墟。
另一個時空的臨高角,還冇有產生過這宏偉壯觀的一幕,但這裡一向以來都是海南島的關津要地。於鄂水在解纜前的諜報通報會上特地指出,從元朝開端臨高角就設有烽火台。明朝在這裡設置有博鋪巡檢司,“提督盤詰之事”。正德年間這裡有弓手三十人,巡船三隻。到了萬曆末年,此地另有弓手十二人,估計最多有艘劃子。不過此地向來是臨高漁民的避風港,能夠會碰到本地的漁船。
“這就是執委會說的已經開辟成熟的縣?那開辟不成熟的處所不都是原始叢林了?”
大師都笑了起來,現在說這個感受有些荒唐,如同一群貧民說發財了今後將如何如何。
“烽火台有這麼大個?!”汽艇上的人都驚奇起來――他們印象中的烽火台都是西域絲綢之路上被風沙剝蝕的殆儘的土台。而這個台即便400年後也另有16米高。此時北煒目測它的高度起碼在20米以上,45度的坡度,乍一看很象一座丘陵地帶常見的小山丘。全台周身都是用片石塊砌成的,內部由土夯而成。和21世紀塌毀剝落嚴峻,長滿雜樹野草的荒丘完整不是一回事。
符柏文點點頭:跟著小艇的劃動,阿誰黑乎乎的盾牌前麵,有人在不竭的收放繩索。測水深意味著有大船要出去。
“大師重視安然,這裡有明軍駐紮的,拉上麵罩!”
東方際白,岸邊的統統在望遠鏡中都顯得非常清楚。汽艇此時已經進入了一個開闊的海灣,按照海圖,這裡應當是臨高角西南的龍豪灣,因為風波較小,魚群常常會洄遊到這裡棲息,是臨高的首要漁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