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_第3章 龍韜 (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為之何如?”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竄改,覺得法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陰符

太公曰:“將有三。”武王曰:“敢問其目。”太公曰:“將冬不平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卒之勞苦。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熟,將乃就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饑飽。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故全軍之眾,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搶先登;白刃始合,士搶先赴。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為其將知寒暑、饑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

勵軍

“通材三人,主拾遺補過,應偶來賓,論議談語,消患解結;

“虎倀五人,主揚威武,鼓勵全軍,使冒難攻銳,無所疑慮;

“君許之,乃辭而行。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鬥,無有貳心。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鶩,兵不接刃,而敵降服。克服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說,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穀歉收,社稷安寧。”武王曰:“善哉!”

“方士二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

“耳目七人,主來往聽言視變,覽四方之事、軍中之情;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何如?”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

武王曰:“叨教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讚謀應卒,揆天消變,統轄戰略,保全民命;

“權士三人,主行奇譎,設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

“奮威四人,主擇才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王翼

“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詭符節,謬號令,闡忽來往,出入若神;

斧持柄,授將其刃曰:‘今後下至淵者,將軍製之。’見其虛則進,見實在則止,勿以全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論為必定。士未坐勿坐,士未食而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眾必儘死力。’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成從外治,軍不成從中禦。貳心不成以事君,疑誌不成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君不準臣,臣不敢將。’

“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成不察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旬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夫士表麵不與中情呼應者十五:有嚴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湛湛而無誠者,有好謀而無決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__而不信者,有恍恍忽惚而反忠厚者,有詭激而有服從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肅肅而反易人者,有嚆嚆而反靜愨者,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天下所賤,賢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表麵不與中情呼應者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