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寀走後,趙文華趕赴朱載坖的住處,和朱載坖籌議此事,朱載坖聽趙文華申明來意後,將唐順之叫來,一同籌議折納比例,實在絹帛等物的折納比例一貫冇有多大變動,首要的是銀子的折納比例。
趙文華說道:“如果然的遵循太祖之法,爾等的九族還不敷殺的!”
朱載坖也曉得他們的擔憂,他也必必要考慮此事,趙文華說道:“折納也不拘金銀,絹帛也能夠折納,棉布絹帛也能夠折納。”
他們還拿出了朱重八當年的聖旨:朕荷天眷,代元為君,同一寰宇,主宰生民已三十年矣,設官分職,各有攸司,邇年郡縣租賦,因官吏不職,不能宣佈條章,民愈貧困,今敕戶部,凡天下積年逋賦,皆許隨地盤所便,折收絹布金銀等物,以免民轉運之勞,爾百司一如朕命,毋怠!
和朱載坖談好了以後,趙文華等人分開籌辦和這些士紳們談談。
朱載坖也但願他們用棉布給來折納,絲綢屬於豪侈品,即便是他們折納了,最後還不是淪為嘉靖犒賞近臣、神棍所用,但是棉布能夠折抵軍餉,給九邊的士卒、京營的官兵們用,對於國庫來講也是一種硬通貨。
吳江縣士紳吳寀說道:“趙部堂,凡事都有的籌議嘛。”
唐順之說道:“回殿下,按豐荒時節,大抵在三錢二分到二錢五分之間。”蘇鬆本就是魚米之鄉,出產稻米,米價便宜,以是士紳們要求遵循一兩銀折四石米的比例來折納。
征銀的火耗必定不成能這麼可駭,朱載坖最開端建議加征兩成,唐順之等人驚駭加征的太多引發士紳們的反彈,畢竟朱載坖到時候拍拍屁股走了,他們還要持續在東南為官,很多事情還需求士紳們的共同,以是和朱載坖籌議以後,加耗一成三,朱載坖、唐順之、趙文華各得一成,同時再今後中拿出二萬兩給隨裕王南下的士卒們,作為犒賞。
這位吳寀,來頭可不小,他的祖父吳洪,官拜南京刑部尚書,父親吳山也曾經官拜刑部尚書,還曾經參與郭勳案,吳山的幼弟吳崑,嘉靖十七年進士,現任右僉都禦史巡撫江西,吳家在吳江縣,可謂是累世簪纓,吳江縣的第一朱門,其在吳江縣的寓所名叫宮保坊尚書巷,至今尚存吳氏舊宅於吳江。
趙文華說道:“諸位是欺趙某不懂世事,還是欺裕王殿下不懂世事呢?弘治朝是米價多少?現在米價多少?爾等如果這般欺辱本部堂和裕王殿下的嗎?”
趙文華說道:“洪武二十六年,戶部曾定改折比例,銀一兩折二石,絹一匹折一石二鬥,綿布一匹折一石,苧布比綿布減三鬥,綿花一斤折米二鬥。現在尚不如洪武朝乎?”
同時再折納布匹絹帛的時候,也要呼應的多征收一些,作為犒賞士卒們之用,這點唐順之、趙文華等人也都明白,要收攏軍心,冇有財物那是絕對不可的。
喜好隆慶複興請大師保藏:隆慶複興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與此同時,京師,無逸殿,內閣次輔徐階本日要求嘉靖召見,嘉靖在無逸殿召見徐階。
朱載坖問道:“現在市道上糧食代價多少?”
關於火耗的題目,朱載坖也和唐順之、趙文華等人詳細籌議了,遵循本質的加耗來算的話,弘治十六年,每100石正糧,征收38.9石加耗。這個比例是極其驚人的,加耗已經達到了四成,當然主如果轉運本質在路途上的耗損也頗大也有乾係,不過朱載坖更情願信賴,多餘的糧食大部分都進了各級官吏的口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