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何出此言?”李鴻章奇道。
鹹豐七年前後是曾國藩生射中最困難、最痛苦的期間之一。此時他創建的湘軍已經轉戰三載,屢立軍功,但是處境卻越來越難堪:因為鹹豐天子對他抱有防備心機,不肯給他以督撫職位,使他領兵三載,一向處於孤懸客處之職位,用兵、用人、用餉無處不難。特彆是在江西期間,因為手中冇有行政權力,固然湘軍為保衛江西整天苦戰,卻仍然被江西通省視為分外承擔,始終遭到官僚大吏們的架空和刁難,可謂步步波折,到處碰鼻。曾國藩飽受淩辱,鬱憤滿懷,心力交瘁,走投無路,精力幾近崩潰,乃至在與劉蓉的信中說出瞭如許的話:“所至齟齬,百不遂誌。今計日且死矣,君他日記墓,如不為我一鳴此屈,泉下不瞑目也。”
恰在此時,一紙家書傳來,曾國藩父親於鹹豐七年仲春四日歸天。獲得這個動靜,曾國藩如遇臨大赦。他敏捷把軍務交給彆人,給朝廷發去一封陳請開缺的奏摺後,不待天子批覆,即於仲春二十一日啟程回家,為父親辦理喪事去了。
“林鯤宇年紀雖輕,然樸素謙下,機能下人,奪目無能,不但辦洋務是一把妙手,且勇於任事,隻是……”曾國藩說著,又長歎了一聲,“此子之心計,未免太深!”
“是,他在這方麵的見地遠勝流俗。”曾國藩道,“彆的,你要留意林鯤宇。”
李鴻章當然曉得恩師說的是哪一件事,不由得感喟起來。
左宗棠平生以諸葛自命。“每與朋友書,自署老亮,以武侯自比。且曰今亮或勝古亮。”因此他對提攜本身的曾國藩,向來冇有表達過感激之意,每提起曾氏,貳心中總會湧起一股難言的怨氣。啟事隻要一個,那就是曾國藩在舞台當中占有了本來應當屬於他的“配角”位置。曾國藩恰是直接停滯他成為“今亮”的禍首禍首。以主帥身份安定了承平天國,這就是曾國藩對不起他左宗棠之處。
“恩師可曾想過,左氏何故如此?”李鴻章道。
“不過話要說返來,筠仙之才,海內罕見其匹,然其纔不在封疆重寄上。他才子氣重,不堪繁劇。他隻能出主張,獻戰略,運籌於帷幕當中。他對洋務極有觀點,本年我即欲擬保薦他出洋考覈一次,他的所見必然會比誌剛、斌椿要深切很多。我觀他的氣色,決不是老於長沙城南書院的模樣,說不定暮年另有一番驚人之舉。”曾國藩又道。
此時正值曾國藩平生中最痛苦的期間,左宗棠的誹謗,成了撒在曾氏傷口上的一把鹽,把曾國藩傷到徹骨,讓他畢生難以放心。曾國藩對左宗棠的這封信底子不予答覆,今後與左音書斷絕。
但是,說這些都冇有效了。追今撫昔,統統還都是出在“科名”二字上(左宗棠之以是在得知林義哲被賜進士出身後憤怒萬分,亦是為此)。曾國藩固然平淡,但因科名順利,早早占有了無益職位。他左宗棠早早做好了“隻手擎天”的統統籌辦,卻因為身知名分,冇法充分發揮。固然終究被天子起用,無如“出身太遲”,起家太晚,追逐曾國藩已經來不及。錯過了這個機遇,他左宗棠此生有望成為天下第一。
左宗棠曾經為一幅叫《銅官感舊圖》的畫作序。銅官就是曾國藩靖港之敗後自投湘江之處,銅官感舊丹青就是畫曾國藩當年他殺之事。左宗棠的序中有如許一句:“公(曾國藩)不死於銅官,幸也。即死於銅官,而謂蕩平東南,誅巢馘讓,遂有望於繼起者乎?殆不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