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大唐之貞元記事_第十章 聞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本來是他們‘崔破方纔聽到第一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時心下已然明白這裡供奉的兩人是誰。當下一掃方纔心中的驕易重整衣衫恭恭敬敬的三次鞠躬為禮。

‘這廟裡供奉著的是兩個大大馳名的人物他們本是親兄弟一個叫伯夷;另一個叫叔齊本是當年商末周月朔個小諸侯國的王子厥後有一天他們的父親孤竹園君歸天了臨終前他傳位給了哥哥伯夷誰知這伯夷卻感覺對不起弟弟不肯為王便將這王位傳給了叔齊更對他說:‘這是父王的遺命‘‘那公子一口氣講到這裡彷彿見那孺子有話要問也就頓住了話頭

紫青寶劍:或許伯夷、叔齊的行動在古人看來過分陳腐包含魯迅都在故事新編裡調侃過他們。但實際上在這人間有誰敢說本身的理念是絕對精確的呢。一種理念信奉的人多就被視為是精確信奉的人少的就被視為異端。這年初能為本身的理念滿身心的支出統統乃至包含生命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初時花花還是一副憊賴模樣任崔破如何嗬叱利用也是不肯快跑及至出城愈遠入目處一片青青綠色方纔緩過性子來撒開四蹄一陣縱情疾走將多日的頹廢儘皆散。

‘伯夷、叔齊不懷舊惡怨是用兮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倒是那公子聽到隨書的感慨出言斥駁。

隨書聽到這些之乎者也頭早已蒙了又那邊明白此中真意?正待要問卻聽殿中傳來一句脆喝:‘好一個‘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此一句可謂深得二賢之心足堪告慰了‘

施禮畢崔破正欲出殿去會會那吟誦古風乃至悲不能抑之人卻聽有一個老練的聲音道:‘公子那塊石碑上寫了些甚麼?你又唸的是甚麼?為甚麼要這麼難過‘

那公子卻冇有答覆他的題目徑直向下講道:‘誰知他的弟弟叔齊見哥哥把王位讓給他以為與禮分歧也不肯意本身做王兩人相讓不下傳聞文王寬仁為政這兄弟兩人乾脆一起遜國而逃來到了西歧處所‘那公子還是腔調平平但是在崔破的耳中卻在這平平之下聽出一股讚美激賞之意。

走到半山腰處崔破正在一株虯曲蒼勁的古鬆下憩息恰逢一名打柴的樵子荷著兩擔柴沿山徑而下打問才知本來這此地多山尤以此山最高每日天明總得陽光最早暉映是以名陽山。

及至走的近了崔破才現那小廟已經殘敗非常並無半分香火便是那扁額也因無人關照悠長的風吹雨淋之下早已筆跡班駁辨認不出了。

數十裡路程那邊夠花& {}花如許撒歡過未幾久那高矗立立的陽山已然在望再快走了幾步已然到得山腳之下崔破在一家農家寄了馬單獨一人兩袖飄飄的向山上行去。

不說那孺子聽到此處已是啞口不言便是殿中的崔破雖早已曉得這個故事此時也不免唏噓千載以下這兩位賢者之名已經垂垂不傳即使被人提起也多是笑這二人的愚但是又有幾人能真正明白他們行動以後的那一份淡泊名利、誓死死取信心與時令的寶貴.

‘到了西歧不久恰逢武王領兵伐紂這兩兄弟就叩馬諫阻但願武王不要妄動兵器也便是剛纔歌中那所唱不要‘以暴易暴‘‘武王天然不會承諾這伯夷、叔齊見勸諫有望這天下間又是兵器四起生靈塗炭一氣之下就跑到了這陽山上隱居起來。厥後那武王同一了天下多次派人來請二人下山仕進二人以為以周朝商得天下不正不但不肯立於惡人之朝更是發誓‘不食周粟‘每天在這山上采薇菜作食終究這兩位一代大賢竟然活活餓死在這陽山上而我剛纔所歌就是那伯夷臨終前所作之歌‘故事講完那公子方纔壓抑住的哀痛又被勾起乃至哽咽而不能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