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爭大唐_第二百六十三章連蒙帶坑(五)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嗯,本王說話自是算話,第一筆年例就由世子返國時帶上便可,至於背麵的麼,就按議定的辦,爾等交了多少人,本王按人頭一手交人一手交錢好了,爾先去找秦刺史相同一二罷。”見事已大抵談妥,李貞也冇有多留慕容忠的意義,笑著揮了動手道。

李貞不說話,可感遭到李貞身上煞氣並未曾減退多少的慕容忠卻吃緊忙忙地解釋道:“殿下明鑒,小王臨行前王妃娘娘另有交代,說是凡我青海一地,唯殿下之命是從,請殿下看在娘孃的薄麵上幫著我青海一地,莫使我青海之民再遭劫奪之磨難。”

於闐,古西域國名,處於塔裡木盆地南緣,為絲綢之路南路的交通要道,最盛時曾具有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於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乾遺址),至唐初,受西突厥的擠壓,前後喪失了大部國土,故此轉而與剛鼓起之吐蕃結友愛之盟,得以保持國體,後因大唐剿除高昌,權勢漸入大漠而又有所改弦更張,與大唐也普通眉來眼去,隻是從未曾提請內附於唐,與吐蕃之間的聯絡還是緊密,每於吐蕃與吐穀渾苦戰之際,老是兵互助吐蕃,其國雖不大,可因著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要道之故,計謀職位極其首要,再加上該國處於崑崙山腳下,農業、蒔植業達,又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度,手工紡織業極其達,特產之玉石更是馳名天下,是故,不管是從按捺吐蕃入西域的門路之軍事意義來講,還是從李貞以棉花為主財產扶植安西的計謀構思來講,於闐都是李貞必須先攻取的計謀要地,至於近在天涯的龜茲與遠在喀什地區的疏勒反倒不是那麼焦急,大可比及取了於闐以後,在回軍路上順手取了便是――如果李貞先取了龜茲或是疏勒,一旦於闐發覺情勢不妙,完整歸附了吐蕃,或是吐蕃找藉口先行攻陷了於闐,對於李貞的安西計謀來講都將是件大費事之事,其中的奇妙非筆墨能書也,真能看破此點的人,不但要有極其高超的軍事腦筋和政略腦筋,還得對李貞本人有充足的體味纔有能夠,很明顯,在李貞看來,慕容忠雖有些小聰明,卻絕無那等大聰明,是故,當慕容忠說破了於闐之過後,李貞不起狐疑才見鬼了。

吐穀渾說是內附了大唐,可實際上那都是名義上的事兒,除了每年進貢些不甚值錢的小玩意兒意義意義一番以外,實在並未曾給大唐交納賦稅,也未曾服從大唐的調遣,反倒是大唐為了按捺吐蕃的擴大,每年都撥付大量的糧秣輜重以商隊的名義佈施吐穀渾,那數量雖不算多,可對於困難重重的吐穀渾來講,卻無疑是根可貴的拯救稻草,此時李貞一開口就是再加三成,毫無疑問,此中的吸引力對於慕容忠來講是大得難以設想的,更何況答應吐穀渾商隊享有在全部西域的通行權這一條,對於商貿體係較達的吐穀渾來講更是難以抵擋的引誘,欣喜之下,忙不迭地再次跪倒在地,大聲道:“謝殿下成全,我青海一地自當以殿上馬是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