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自幼便以聰明過人而著稱,於文武之道上雖遠不及李貞來得刺眼,卻也絕非平常之輩可比,他自是清楚諸遂良問出此本章的背後一準有著大文章在,稍一揣摩便已現了此中的底子點地點――開唐以來,雖秉承隋製,亦有科舉之入仕門道,但是實際上豪門學子考中輕易,選官卻難,很多豪門後輩拚殺出考場,卻因選官之時毫無門路而被無情地刷了下來,究其底子是因入仕乃是世家後輩的專利,豈容得豪門學子來搶飯碗,此乃不成文的端方也,如果真遵循李義府的本章行事,那世家後輩入仕的門路便要被完整擠垮了,而這是各大世家所絕對冇法接管的成果。此時諸遂良問出這麼個題目來,天然就是要看李泰究竟站在多麼態度上了,想明白了這一點,李泰便不再躊躇,輕笑一聲道:“諸大人問得好,小王覺得文章雖首要,可德尤在才先,有才而無德者為官愈大,風險亦愈大,此不成不防也!”
“殿下,您內裡請,家父已在二門廳堂恭候。”長孫衝也冇多廢話,躬著身子,擺了個請的手勢,便退到了一旁。
“哦?冇事,冇事,嗬嗬,表哥客氣了,客氣了。”一傳聞諸遂良也在長孫府中,李泰內心頭便格登了一下,可臉上卻並無異色,笑嗬嗬地搖了搖手,非常隨和地應對道。
諸遂良這話討喜得很,李泰本就表情對勁,再被諸遂良這麼劈麵一誇,頓時便有了幾分飄飄然之意,哈哈大笑著道:“諸垂白叟客氣,有喜當同樂乎?同喜,同喜,哈哈哈……”
李義府,瀛州饒陽人氏,其祖為梓州射洪縣丞,因家於永泰。貞觀八年,劍南道梭巡大使李大亮以義府善屬文,表薦之,因對策擢第,補門下省典儀,後因黃門侍郎劉洎、侍書禦史馬周皆稱薦之,尋任監察禦史,貞觀十七年又敕義府以本官兼侍晉王,與太子司議郎來濟俱以文翰見知,時稱來、李,因到東宮未久,尚未得李治寵任,後李治非命,其便伶仃無靠,每嘗馳驅越王李貞門下,皆不被納,此番上本章一搏,倒也有出奇之處,但是是以時奪嫡正炙,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朝中諸重臣皆偶然理政,此本章遂遭停頓。此事李泰本無所知,這乍一聽諸遂良煞有其事地將這麼個微末小官的本章提將出來切磋,因著毫無籌辦之故,心中頓時便“格登”了聲,半晌無言,隻是微皺著眉頭,急地轉動著腦筋,猜想諸遂良問出此本章的用心安在,而長孫、諸二人也不出言催促,各自好整以暇地飲著茶水。
李泰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實在卻冇有甚實在的內容,也就是套話罷了,天然是不能令老於宦海的諸遂良對勁的,可冇等諸遂良再次詰問,長孫無忌假咳了一聲,笑著插了一句道:“殿下大才老朽久有耳聞,本日能聽得殿下之弘論,老朽佩服、佩服。”
“好,好個德在才先,魏王殿下深得治世之三味,老朽歎服矣。”諸遂良笑著點了點頭,便不再持續詰問下去了,而是端起了茶碗,閉上眼漸漸地咀嚼起茶道來。
“魏王殿下,老朽聽聞監察禦史李義府前些日子上了本章,說是要廣納天下賢才,要陛下大開科舉之門,以科舉為天下文人士子之進仕門道,不知殿下對此奏章有何觀點?”一陣沉寂以後,又是諸遂良率先開了口。
“當是越王殿下!”這一回崔澤冇有涓滴的躊躇,斬釘截鐵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