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爭大唐_第四十章校場揚威(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李貞射畢,這一輪的提拔就算是完事了,接下來二輪比試是沙盤推演。提及來這沙盤還是李貞的“明”之一,自打貞觀七年李貞將此物獻出以後,李世民大喜之下,下詔在軍中推行,凡軍中將領莫不習之,閒來無事之時,一杆子大唐將官們可冇少在沙盤上演練、廝殺,大家都能玩上幾手的。當然,此輪之沙盤推演並不是諸侯選者之間的對練,而是答覆題目,詳細來講就是抽考題,遵循考題上載明的要求在沙盤上作答,或是安營紮寨,或是攻防演練,不一而足。

李貞座下那匹白馬名為雪龍駒,大宛名馬,神駿不凡,頗通人道,跟從李貞也有些年初了,可卻從未經曆過如此大的場麵,此時響鼻不竭,四蹄不斷地刨著地,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中又帶著一絲絲的嚴峻,那小模樣兒倒也風趣得很。李貞悄悄地拍了拍雪龍駒的大腦袋,好生安撫了一番,笑嗬嗬地一抖韁繩道:“駕。”但見雪龍駒人立而起,出一聲暢快的嘶鳴,望著不遠處的點將台衝將疇昔。

李績,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績。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成單名績,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十七歲便投入瓦崗寨,與秦瓊、程知節等人都是一個鍋裡撈飯吃的火伴,彼其間過從甚密,冇少在暗裡裡見地過李貞的技藝,對於李貞的本領如何,貳內心頭天然是稀有的,即便如此,此時見李貞馬如龍、人似虎的英姿,李績還是不由自主地暗自喝采不迭,饒有興趣地看了李貞好一陣子,這才揮動了令旗,表示李貞能夠上場演示箭技了。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這話說得一點都不假――本來就身材高大矗立的李貞一旦換上了身銀盔銀甲的明光鎧,再加上座下一匹通體烏黑的高大戰馬,手中一杆重達六十四斤的精鋼所製之亮銀槍,還未上場呢,光是這麼一表態便博得了滿場的喝采聲。

奶奶個熊的,成不成績看這一回了!一見李績揮動了令旗,李貞的表情驀地間顛簸了起來:多少年了,習武吃了那麼多的苦頭,咱圖個啥?不就是為了能上回疆場嗎?頭前年級小,眼瞅著交戰不竭也隻無能瞪眼,口水都流了一地,這回總算是逮著了機遇,再不抓住更待何時?來罷!李貞深吸了口氣,安定了下心神,一夾馬腹,斜刺裡望著靶子地點的方向疾走而去。

唉,還是冇能到大成的地步,可惜了,媽的,天曉得何時才氣衝破那隻差一線的大關。在一片的喝彩聲中,李貞並未閃現出一絲得意的神情,反倒是有些子遺憾,無他,李貞自幼就力大,背麵秦瓊對力量練習又抓得緊,雖說不到十五歲,可一身力量之大滿大唐也無幾人能對抗的,更何況背麵跟從李靖修習鬼穀派的秘學“真陽訣”與“猿公劍法”,一身內力修為已非常可觀,隻是離著“真陽訣”的大成卻始終還差著一線,不然那最後一箭應當是箭穿靶心卻不會因力道略有分離而將靶心震碎,不過嘛,雖說內心頭另有些失落,能夠做到現在這個境地,李貞也算是能對勁了罷,自嘲地笑了笑,放馬向點將台而去。

李貞會武,這是儘人皆知的事兒,可滿大唐見地過李貞技藝的卻冇幾個,反倒是關於李貞之技藝的傳說卻有著十數個分歧的版本,有說李貞技藝冠絕天下的,也有說李貞不過是浪得浮名罷了的,紛繁紜紜,但卻從不見李貞出麵分辯或是展露一下技藝,即便是李世民也冇親目睹過李貞發揮技藝,無他,昔日裡,不管是馬球賽還是田獵,李貞老是充當看客,還是最溫馨的那種,除了麵帶淺笑外,連話都很少說,當然,李貞技藝有多高李世民氣裡頭還是多少有個數的――一代戰將秦瓊臨終前就曾給李世民留下遺言:越王大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