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當初將劉七交到李泰手中之際,李貞便推測了會有這麼一問,心中早已有了定計,自是不會慌亂,穩步走出宗室行列,一躬身子道:“啟稟父皇,是有此事,此人姓劉名七,本是兒臣府上一名親衛,元宵前後請了假,說是要回籍探親,可一去多日,卻始終不見迴轉,因著此人曾在神武之戰中救過兒臣之命,故此兒臣擔憂其出事,曾派人四下找尋其下落,卻始終不成得,可前日夜裡,此人卻俄然回到兒臣的府上,重傷兀自未愈,其所言碾莊一究竟在過於駭人聽聞,兒臣不敢信有其事,故此馬上派人護送其到刑部投案,其言真偽兒臣不敢斷言,望父皇詳查。”彆看李貞嘰裡呱啦說了一大串,聽起來講了很多,可細心一闡發,卻滿是廢話,獨一有效的就一句——劉七確切是越王府親衛,至於他所說的是真是假,咱不曉得,咱是劉七的主子,得避嫌,甭拉上咱,老爺子您老自個兒查去。
杜荷此言一出,好像一個信號普通,霎那間吏部侍郎李安儼、正議大夫趙節等二十餘大臣立即站了出來,大聲擁戴杜荷所言,指責霸道光嘩眾取寵,心胸詭異,一時候滿大殿都是太子黨一係人馬的喧嘩之聲,可李世民卻涓滴也無甚表示,既不去看胡有德轉遞上來的摺子,也冇對杜荷等人的辯白表示支撐,隻是麵色平高山高坐在龍椅上。
老爺子這話說得雖輕,可聽在太子李承乾的耳朵裡,卻跟炸雷似的——老爺子冇表態本身就是一種表態,不當庭怒斥的意義那就是必定,這一條李承乾還是懂的,此時見大事不妙,一急之下,額頭上都見汗了,可題目是這會兒他並無籌辦,明曉得這是老四射過來的利箭,卻不知該從何防起,隻能是不斷地跟杜荷等一起子親信遞眼神兒。
一聽李承乾這話擺瞭然是要搶主審權,李泰的鼻子幾乎都氣歪了,可在這大殿當中,倒是作不得,恨恨地咬了咬牙,瞪眼了李承乾一眼,這才轉向高高在上的李世民,強自壓住肝火隧道:“父皇,太子哥哥憂心‘國事’之孔殷,兒臣實在敬佩,不過此事隻怕跟太子哥哥有乾係,按我大唐律法,太子哥哥得避嫌,兒臣發起,此事便交與刑部總理,定可在數日內水落石出,本相明白,望父皇明斷!”
李泰不是傻子,天然也明白侯君集的用心腸點,可題目是究竟擺在那兒,要想為刑部官員的失誤辯白也冇法可想,此時見老爺子始終不吭氣,本來自傲滿滿的心機立時鬆動了很多,皺著眉頭,悄悄地對芩文字等一杆子親信大臣做了個手勢,表示世人下台跟太子一係的人馬先打打擂台,自個兒則不動聲色地站在一旁。
貞觀十六年三月初九,又到了早朝的時候,在京之文武百官一早便會聚到了朝房,等待著上朝的宣召,唯有李貞這個兵部侍郎倒是到了最晚的一個,到得晚也就罷了,李貞卻連朝房都不入,就在朝房門口站著,也不去理睬四周那些個低品官員們的酬酢,隻是冷酷地站在一旁,滿臉子寒霜,啥話都不說。≧ ≧ 說實話,如果能不來,李貞毫不想來上這個早朝的,假條倒是早就上了,也好生歇了兩天,可昨夜宮裡卻傳來了旨意,說是火線軍務告急,讓李貞抱病為國,不得缺席本日的早朝,這不,裝病裝不成了,這朝固然不想上,可也得上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