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這旁的張工頭,含笑調侃道:“誰家冇事老惦記,掙錢換藥吃的,這不是冇事給你家爺爺我填堵嗎?”
慢說是這婦人慾開口詰問,就是桌旁的三哥也是耐不住欣喜,幾乎掉落了手中的竹筷。忙是停下了夾菜的行動,轉而望向過來:“這又是如何個說道?”
“另有那書院裡還傳授孩子們粗淺的藥理,淺顯常見的小病隻要情願出勞力,幫著打理山上的藥田也成,就是去到藥堂幫手做些劈柴的粗活也可抵了診金、藥錢!”
恰是是張家現在孫兒一輩中的佼佼者,三哥家的大孫子。眼下這一輩中,也就唯有他跟著自家五叔爺來過這淥水山莊兩回的。
“我估摸著就是算不得頭一份,也好歹能列入前三,關頭還是他們店主盧二爺的心善出了名。”說到這句,一旁三哥家的大兒子已是張口,接道:“娘,我五叔提的那店主,可不就是前兩年讓我們給耕戶修瓦房的那家!”
到底比起本來在寨子裡過年好上一些,再來便是這兩個月的進項去了來回奔波的車錢,更覺對勁。隨之而來的便是孩子們的竄改,不敢說眼下會認多少字了,就是大家都能謄寫自家名字一事,便叫幾個老長輩歡樂了好幾日,更彆提現在幾個孩子正籌議著,給自家清算賬目一項了。
“說來,這回被那大管事說動了心機,也是因為瞧上了他們莊上這免除了學費的……。”
“三哥莫驚,這莊上的店主雖說隻等三十年滿,便要將各家的瓦房歸入了他們名下,可又一樣倒是早就定死了的。這山莊裡裡外外的地斷斷是不敢送人的,並且這瓦房又不能轉手與外人,隻能自家留著住罷了,真要想離了去,店主自回算足了銀兩與他們做了出莊的川資罷了。”
她們倆原是同村之人,不過是前後嫁入了老張家,可到底比得其他幾個堂兄弟婦婦靠近些。倒是從未聽過這一樁,不免拿眼神扣問一二,但是真有這等希奇之事?
“那裡還用一個‘借’字的,為了這事我還特地問過那大管事一句。這裡的耕戶人家,不管是本地的,還是避禍來的外來戶,都是普通無二,隻要在莊上做滿三十年,各家的屋子都歸了自家名下。”
本來明天聽得家裡人的報告,已是令這些初來乍到的婦人們,吃驚非常。現在再向這旁正給他們家分頭送來,糧米與平常用度的農婦們口中得知了很多,更合驚詫不已!
滿滿鐺鐺坐了好一大圈,幾個輩分小的自是都圍在那旁長塌上同娘幾個坐在了一道。就算這般,這正屋也還不如何擠得慌。
“講課授徒?”就在昨晚聽了自家孫兒提及藥堂中的喬大夫父子倆,都會在書院講課後的第二天。莊中的藺大管事,便親身尋到他家臨時居住的院子裡,提及了莊主的發起。
就是此番隨了出寨子的老二家的大兒子。也隻是學了些粗淺的罷了,真要獨當一麵還是不成的。其他兩家的孩子們中。也是如此。隻是垂教員有個孫兒跟著學過兩年,可此次倒是冇能說動他家父母,放他跟了同來。
被自家媳婦這一句脫口而出,那旁之人也是非常頭痛,家裡這婆娘甚麼都趁手,可就這一樣最是叫人無法非常。常日裡做起家事來倒是冇得挑,唯有這天生的急性子壓根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