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玉,皇女便是皇女,再如何粉飾也躲不開世人的眼睛。若想她安穩,就得想個彆例讓她以真正的身份好好活著。”凝重在莊倚辰的臉上滿盈而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打起來,皇女如何安身,又如何脫穎而出謀取助力?”
以莊澄的目光來看,皇家豈止光是內鬨。
莊澄像炸了毛貓的普通跳了起來:“我不要訂婚!”
莊倚辰一掌便拍在了莊澄的背上。
遠在隴西的莊氏大院裡,莊老太爺莊倚辰也對莊澄說了一樣的話。
“弑親”這類罪名在皇族當中屢見不鮮。遠至漢朝,近至上一朝代,都不缺弑子弑兄弟的天子。上一朝代,更是出了一個被史乘盛讚,卻踩著兄長屍首即位的太宗天子。可當明天子與上一朝的太宗天子不一樣。目前坐在金鸞殿上,以年號為名的“天誥”天子治國平平。
彆看大吳亂現紛呈,明麵上卻維繫著溫暖的假象。南邊雖不聽皇令,鎮守南境的定南公卻冇公開謀反,還忙著追擊夷匪;至於南邊的王爺們,反皇談吐是公開詔告了天下,可他們從未出過南境。在定南公的鎮守下召兵買馬,又冇個天子在上麵指手劃腳,豈不比帶兵攻到都城更安閒?更何況,還能時不時發些硌應天子的傳單。
那裡是送信,明顯是去給郭家人相看!
“天子還在金鸞殿上坐著,王爺們還在各家誠懇待著冇動。內鬨?不過是皇家後輩鬥口嘴罷了。”
大吳人都曉得,封地在定南公鎮守範圍內的幾個王爺,幾個月前就用“弑兄長、非正統”的來由公開背叛天子,又打著“清理流派”的口喊謀反。雖說南邊的王爺底子冇出大吳南境,安安穩穩窩在定南公鎮守的範疇招兵買馬,可他們對當明天子的指責,卻通過筆墨或是交口相傳體例傳遍了大吳的每一處。
“當然要去找碩兒。見不到她,我擔憂。”莊澄開闊的承認,“分出去了我一邊尋她,一邊謀點事乾。到時候置個宅子把她安設好……”
莊澄眨了眨眼睛,不解的問:“皇家不是已經亂起來了嗎?”
莊老太爺笑道:“我還覺得你整天吵著分出去過,是為了便利出去找孫瓊琚呢。本來不是啊?”
非南境的王爺們偷偷征集私兵,這意味著甚麼?就算冇有謀反之意,也會凝集謀反之力。未脫手,或許隻是時勢未明,不知該向那邊壓寶罷了。在莊澄看來,王爺們開端征收私兵,便是皇家內鬨了。
“你小子想得美!找孫瓊琚的事我自有安排,叫你來,可不是為了許你出門找她去。”揚了揚手裡的信,莊倚辰意味深長的說:“你先去廊坳,把這信送給郭家二老爺。若肯把親定了,我安排你去途陽葛氏,葛家會有人帶你去辦與孫瓊琚有關的事。”
南境這是擺瞭然想分邦而治,多數不會主動發戰。他們有鎮南公,又在本地運營了好幾代,有讓天子讓步的本錢。最首要的是,南境王爺們都是建國太祖的兄弟,顛末幾代的繁衍,離皇位越來越遠,怕是早已失了介入皇位的心機。
論治國,天誥天子管理下的大吳不如先皇活著時的富強;論名譽,廢太子孫源的仁厚之名又難以超出。恰好近幾年大吳除了定南公駐守的南麵一片安好,其他的鄰國卻冇個消停,弄得邊關戰亂不止。再加上天然災害、戰亂征賦等等,百姓本就很有牢騷,“弑親”這條實打實的罪行,可不是在百姓眼裡便被無窮放大了?就連販子中也常能聽到“把兄長都殺了的人,心中哪來慈悲”的暗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