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_第二章 軒軍 (二更)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支軍隊名義上的主官,不能是關卓凡——豈有一個七品知縣做軍隊主官的事理?因而,在明發的聖旨內裡,官階最高的四品都司丁世傑成為這支“軒軍”的統帶,幫手是同為四品的張勇。

“逸軒,我替你薦一小我。”

許庚身見他發楞,還覺得他傳聞丁先達做太長毛,不大情願要,是以多加一句:“逸軒,我看人從不走眼。這小我我劈麵相過,絕對是一把妙手,幫得上你的忙!”

對於朝廷派出軒軍來防衛上海,上海的士紳有皇恩浩大,感激涕零的心,啟事全在於“城南關三的馬隊”這七個字,以祺祥政變中的表示,在坊間被愈傳愈神,層層誇大,乾脆到了以一敵百、神乎其神的境地,被視為天下一等一的勁旅,拱衛禁苑的頭號軍隊。是以這一筆從武昌到上海的钜額船費,全由上海的士紳報效,並不要官府出一兩銀子。就連承運的美國旗昌公司,也表示了要“出一分力”的意義,將運價做了兩成半的扣頭。

許庚身是老朋友了,他的麵子當然要買。熱河返來今後,許庚身以曹毓英幫手的身份,一樣仰仗政變當中的功績升了官,調到了吏部。此次關卓凡在吏部替利賓捐了一個候補知府的官,就是許庚身的經手。

到了河南,成果發明所謂的匪情,乃是誤報。以是張勇直到上了船,在船麵上仍然對李鶴年表示不滿,以為不但遲誤了時候,還遲誤了他坐海船的機遇。

*

這一支人馬,是關卓凡在熱河步軍馬隊的老根柢。因為要出京作戰,以是他又特彆做了jing選,從本來的五百多人當中,挑出來四百人。而馬隊中的軍官,因為在政變中立的功績,多數已經升了官,特彆是丁世傑、張勇和伊克桑幾個,他不美意義硬調,要先問問他們本身的設法。

因而,南下的軍隊中,又多了一名五品守備,丁先達。

既然恭王準他調兵調將,關卓凡也不客氣,拜托丁世傑主持,從這些人裡挑出二百人。前提有三個:一是不要風俗重的人,二是要年青肯學,三是多挑漢人。

“要官還是要錢?”他最後去問丁世傑。

比及兵將都遴選好,六天的整訓結束,報上去的名單,一共是六百二十七人。恭親王在軍機處看到了人數,有些擔憂,皺著眉頭說:“畢竟是要跟長毛開仗,雖說兵貴jing不貴多,可此人數也太薄弱了,讓他調兵調將,如何才弄了這一點兒人,連千數都冇有湊夠?”

“是,請許兄叮嚀下來。”

自武昌順江而下的兩條船中,“威廉麥特”號上,裝的是人,“瑪格麗特”號上,裝的是馬。

這一道諭旨,很難寫,難在四個處所:主官是誰,歸那裡節製,糧餉由誰支應,募勇的額度是多少。不過這些難不倒曹毓英的一支筆,他把跟文祥寶鋆籌議的成果,略加潤sè,便文不加點的一氣嗬成。

“既然是許兄說好,那必然是好的。”關卓凡見他曲解,趕緊笑著說道,“何況許兄的叮嚀,小弟豈有不遵的事理。”

對李鶴年不滿的,遠不止張勇一小我——上海的官員和士紳,暗裡裡對李鶴年破口痛罵的,儘有人在。原擬在大沽口接兵的洋船,是上海方麵所雇,喪失了一筆上萬銀子的定金也就罷了,難過的是白白遲誤了時候!

這一支兵,固然算做旗營,但為了關卓凡將來募勇的便利,是以是遵循綠營的建製,全稱叫做“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協下外標馬隊”。這個稱呼佶屈拗口,冇甚麼人記得住。當時的宦海和官方,風俗於從各支軍隊主官的名或字內裡,取一個字,作為軍隊的番號,稱呼起來既利落又好記,比如曾國藩部下大將鮑超的兵,被稱為“霆軍”,取自他的字“鮑chun霆”;劉坤一的兵,則直接稱為“坤軍”。仿照這個例子,這支馬隊在暗裡裡便被稱為關逸軒的“軒軍”,關卓凡人還冇分開都城,這個稱呼便已垂垂傳播開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