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土司還問我,這幾個字,到底是不是字,念甚麼?
“誰說不是,”胡員外說:“倘若提及下落不明的寶貝,那可真是數不堪數,象書聖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傳聞是被則天女皇陪葬於乾陵。彆的的,象《永樂大典》副本,秦朝十二銅人,西周九鼎,越王劍,毛公鼎……浩繁尋不著的寶貝,真是讓人神馳啊,我的這塊茵陳木雖說寶貴,要和那些寶貝比起來,那可差得太遠了。”
邊上一個肥大的文士,搖著頭尖著嗓子感喟道:“可惜啊,可惜。”
那尖嗓文士俄然嘿嘿一笑,“也不見得。”
我隨機應變,虛與委蛇,對他說,這幾個字是‘安然歡樂,福壽安康’,他信覺得真,還一勁表示感激。我問他,你這枚漢人的印章,可否拿出來讓我看看?誰曉得他連連點頭,說這絕對不可,上代傳下來的端方,此物毫不成示以漢人,至於啟事是甚麼,他也不曉得,我詰之再三,他堅不鬆口。並且彷彿起了疑,我終不敢再窮究下去。
“最重的一個?”
此事源於春秋期間,楚國人卞和,在山裡獲得一塊石頭,他識得是塊美玉,便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派玉工辨認,那玉工眼拙,認不出這石頭裡,實在是美玉,便對楚王說:這就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為卞和用心來騙本身,便以欺君罪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厥後武王繼位,卞和又來獻玉,誰知武王也以為卞和是騙子,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到文王繼位,卞和坐在荊山下哭,被文王得知,問他啟事,卞和申明原委,文王派人把石頭剖開,公然,裡邊是一塊可貴的美玉。今後,這塊玉,被稱為‘和氏璧’。
有一個不太懂行的人問道:“這個茵陳木,到底是何種樹木?”
有的說:“那裡還能找見傳國璽的蹤跡?幾百年來,為了這件國之重寶,多少代天子,窮儘了心力兵力,舉國搜尋,都難覓陳跡。唉,傳國璽,牽動了多少帝王心啊。”
胡員外說:“我隻獲得了這一件,但是,當初這批茵陳木,共是十三件,作為貢品進京的,卻在路上翻船淹冇,當時打撈上來了九件,有四件卻冇找到。明天我獲得的一件,便是那四件中的一個,彆的另有三件,百餘年來,一向下落不明。”
那胡員外此時腦筋所想,恰是這件事,見公子提起,乾脆拿條板凳,坐在院裡,對公子說:“好,我明天便給你講一講。”
劉秀才成心矯飾才學,“據我所知,這類木料,隻產於蜀中,是古時的杉木因山崩地動,埋於地下,經數萬年磨壓,去除了油脂糟康,構成鐵打銅鑄普通,萬年不腐,蟲蟻不侵,乃木中神品。”
世人細心觀賞,一個懂行的朋友不住點頭,“嗯,色殷實而內斂,形不浮而拙實,質不張而沉浸,真正的好木。作為貢品來講,也是佳構了。”
“是啊是啊,”有人擁戴道:“我們有幸撫玩玩味一下茵陳木如許的寶貝,已經是福分,至於傳國璽,那彆說獲得,既便是看上一眼,今後怕也冇人能做到了。”
那文士點頭晃腦,尖著嗓子說:“對,胡員外剛纔說的這些寶貝,連同甚麼茵陳木之類,如果同那件寶貝比起來,說小巫見大巫,還是比得輕了,要我說,剛纔說到的這些寶貝,十足加起來,也比不上那件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