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揚明_第七百五十七章 終結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崇禎十年仲春,即位不到一個月的太子朱慈烺主動禪位給弟弟定王,年號仍然是夏天南定下的永曆,本身則變成了一個淺顯的皇子,並且畢生冇有踏出慈慶宮周遭一裡的範圍。楊嗣昌和吳三桂則以“矯詔”並且私行殘害同僚的罪名被處斬,幫忙朱慈烺頂了罪,兩萬關寧鐵騎被收編,與山東的馬隊歸併,構成了一支三萬人擺佈的精銳馬隊。

為了支撐天下的軍事行動,在台灣開辟立下大功的朱大典被調回,任命為兩江總督,賣力全部江南地區及江西、河南的軍政事件,兼理糧餉和兩淮鹽政。跟從他返回本地的,另有台灣開荒曆練出來的一萬多屯丁。朱大典接到的指令,是對江南這個富庶之地停止清丈隱田,一勞永逸地處理明末財務題目,實現賦役均平。

兩邊投入的軍隊加上輜重等幫助軍隊已經超越了百萬,投入大大小小的火炮總數超越了兩千門,達到了當代戰役火炮利用數量的顛峰——當然絕大部分火炮都把握在瓊水兵手中,因為“三順王”的毀滅,滿清並冇有像彆的一個時空一樣獲得相對完整的鑄炮技術,設備的火炮比例低的不幸,多數為緝獲或者仿造的粗次貨品。

有了充沛的糧餉作為支撐,西北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麵對前後擊敗過兩任“闖王”的瓊水兵,不管是張獻忠、羅汝才還是老回回,大小流寇權勢都是望風而逃,不敢正麵決鬥。大將軍府製定的剿寇戰略是“步步為營”,每打下一個處所,就建立屯堡,收攏流民規複耕作,同時用軍事化手腕辦理流民,構成了近似衛所的屯丁。如許既製止了流民因為食不充饑重新被裹挾反叛,又穩固了本地的防務。即便流寇殺個回馬槍,重新流竄返來,在武裝起來的屯丁麵前也占不到便宜,並且很快會遭到聞訊而來的正規軍打擊。

因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屈就、西班牙權勢的闌珊,南麵海疆冇有了強大的敵手,水兵僅在瓊州保持了一支常備艦隊守住南海流派,其他戰艦都調到了渤海灣,共同擴編後的陸戰隊,以旅順口、皮島為據點,以登萊為火線基地,把握了遼南半島的節製權,保持對滿清的壓力。麵對遼南能夠威脅火線腹心之地的“釘子”,以及重新改編後更具進犯性的關寧軍,皇太極不敢輕舉妄動,接下來的兩三年都不敢策動大範圍的軍事進犯,幾次對寧錦防地和遼南的摸乾脆打擊都被輕而易舉化解。以往那種繞太長城,在本地如入無人之境的征象一去不複返。

永曆天子擔當大統後,公佈聖旨,在都城修建“征虜大將軍府”,規定天下軍事和嚴峻政治決定都要通過大將軍的決定才氣實施。永曆元年以後,大將軍府成了明王朝實際上的權力中間,與日本的幕府有異曲同工之妙。夏天南通過這類“戰役演變”的體例把握了大權,卻冇有引發天下太大的反彈。

大將軍府的應對體例是從台灣、瓊州集結數十萬石糧食海運入京,彌補江南冇有及時交納上解糧賦的虧空,並針對性收回了“寧遠不征江南一粒米,也要清丈到底”的強音。有瞭如許的底氣,朱大典在夏天南的授意下對江南的特權階層停止了“史上最嚴格的打擊”。參與抵抗的勳貴們被永曆天子下旨或貶為庶人,或被削奪宗祿;觸及到的官員一概奪職;豪紳則抄查產業,“鎖拿定罪”。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