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5章 論語為政(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註釋】

【註釋】

【註釋】

【原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要某一方麵的用處)。”

③《書》:指《尚書》。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儘忠而儘力乾活,該如何去做呢?”孔子說:“你用持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敬、對後輩慈愛,百姓就會儘忠於你;你選用仁慈的人,又教誨才氣差的人,百姓就會相互鼓勵,更加儘力了。”

【譯文】

【評析】

④臨:對待。

【譯文】

2.21 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④,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孔子說:“進犯那些不精確的談吐,禍害便能夠消弭了。”

這一章反應了孔子兩方麵的思惟主張。其一,國度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纔有資格擔負國度的官職。說瞭然孔子的“德治”思惟主張。其二孔子處置教誨,不但是傳授門生的題目,並且是通過對門生的教誨,直接參與國度政治,這是他教誨思惟的本色,也是他為政的一種情勢。

③勸:鼓勵。這裡是自勉儘力的意義。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題目。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但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於當政者還是如此。當政者本人該當持重鬆散、孝敬慈愛,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儘忠又儘力乾活。

有人對孔子說:“你甚麼不處置政治呢?”孔子答覆說:“《尚書》上說,‘孝就是貢獻父母,和睦兄弟。’把這孝悌的事理施於政事,也就是處置政治,又要如何才氣算是為政呢?”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誨學的嚴峻進獻之一,他以為,不竭複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能夠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體例不但在封建期間有其代價,在明天也有不成否定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常常都是在疇昔所學知識的根本上生長而來的。是以,溫故而知新是一個非常可行的學習體例。

【原文】

【評析】

【註釋】

④疑:思疑。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如何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施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觀點,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朱紫格的標準。《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合適於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勇敢,英勇。孔子把“勇”作為實施“仁”的前提之一,“勇”,必須合適“仁、義、禮、智”,纔算是勇,不然就是“亂”。

【評析】

①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先人。這裡泛指鬼神。

①器:器具。

③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原文】

①罔:利誘、胡塗。

【評析】

②女:同汝,你。

【註釋】

2.17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本章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切的事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明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該當謙虛學習、刻苦學習,儘能夠多地加以把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題目。那麼,就該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隻要如許,才氣學到更多的知識。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