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庚子_第五十八章選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其次是挑選縣裡還是在田野,主幕兩人都毫不躊躇的挑選了田野。這是在泰安的心機暗影——一個縣裡的玩家就敢攪風攪雨,那還是在濟南附近,咱現在固然是四品官,但到底是文官,隻要一哨剛轉職的,和淺顯人冇甚麼辨彆的淺顯兵士,還是找個冇甚麼礦產之類的亮點的荒效田野“高築牆,廣積糧”。

本來餘顯就籌辦坐地還價,一聽這話,立馬想到在火車上無聊看俞大練有關錢穀師爺的冊本,曉得“永不加賦”的貓膩:清朝,康熙天子說永不加賦,就是說田賦的數量牢固下來,今後不會再加了。咋一看這是仁政,能夠康熙當初也是當作仁政辦的,但國度到處都在用錢,特彆是乾隆的時候,總在兵戈,他爺爺和老子攢下的家底,很快就到底了,但不加賦的祖製又不能違背,如何辦?就增加各種其他稅的項目。崇文門的稅收職位更加首要。北京光一個崇文門,一年收稅高達90萬兩白銀高低,這些钜額稅收,大部分都進入了皇傢俬仆人袋,辦理這件事的官員都是滿族人,向來冇有漢人的份兒。

餘顯本身內心也冇底,畢竟隻在德國商船上待過辦事員,鬼曉得這交際如何弄,不過輪到要經費時必定要表示的有掌控些:“這個事情大人固然放心,袁大人本就是國內少有的熟諳洋務的封疆大吏,選我天然是曉得我的氣力,我辦事,你放心!”固然餘顯本身也不曉得成不成。

如果之前,餘顯能夠會信,但是自從被俞大練在火車上科普了兩天,餘顯隻能說李希傑在罵本身。清末有個三進縣衙為民請命的監生宋煊文,顛末兩個時候的激辯,終使知縣理屈辭窮,被迫肅除違法征收的製錢、錢串、戶口、布袋、轎杠等雜費,並準予百姓在交納賦稅時,製錢、銅元任便。這事申明清朝製稅權已經下放到縣令一級,一個縣令便能夠製造稅種或者打消稅種,你堂堂一道台好說本身冇這權力?

這邊威海衛的中英牴觸還冇有安撫下來,那邊膠州的青島德租界又開端鬨騰。

李希傑也是半信半疑:“餘大人你真有體例?”

餘顯卻也在想著該要多少錢,清末山東歲入白銀1131.1699萬兩,歲出百銀1052.9028萬兩。餘顯如何也很多占點:“30萬兩官銀修衙門。”遵循清末彙率白銀100兩比大洋70塊,大抵是42萬塊大洋。

劈麵的李希傑立馬怒了,但是又怕把餘顯嚇走:“我朝聖祖天子下旨“永不加賦”,餘大人,我這但是咬緊牙縫省不來的錢可冇那麼多!”

跟著李希傑起回到登萊青膠道道台衙門,餘顯起首把俞大練叫來,兩人就開端揣摩在那建衙門,至於中外牴觸事件太毒手了,還是先放在一邊涼涼。

李希傑彷彿有點信心:“餘大人你要多少辦公經費?”

起首解除的是本地地區,餘顯首要防護的兩個租界——青島、威海都靠海,交通上陸路比不上海路的便利。並且最幸虧青島和威海衛之間。如果隻在一者一側,離另一邊就遠了。合適這一要求的隻要榮成縣、海陽縣和即墨縣。當然最好有些大型港口好為今後考慮。

看著李希傑殷切的眼神,餘顯也曉得是本身的事逃不疇昔:“李大人自可放心,威海衛的英國人和膠澳的德國人由我去措置,隻是袁大人(由王士珍傳達)說濟南離煙台路途悠遠,我的辦公經費由登萊青膠道出,不知兵備大人意下如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