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善後:告急狀況(非常期間20個月)
與反對黨的活動針鋒相對,5月13日晚,巫統的支撐者也到雪蘭莪州務大臣住處外堆積,以示對抗,導致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牴觸,隨後在吉隆坡的其他一些地區亦產生了動亂,殺人、擄掠、放火的事都有產生。很快,僅靠差人已有力節製局麵,直至動用軍隊,並於當晚8時宣佈宵禁。14日,一些處所的槍擊時有產生,人數達幾百人的馬來人和華人群體呈現在街上,相互之間展開血鬥。流血事件一向持續到15日,牴觸事件在厥後的兩個月內亦時有產生。按照官方統計,此次動亂共導致196人滅亡,409人受傷,傳聞實際人數能夠會更高,且多數都是華人。吉隆坡約有6000戶住民的房屋和財產遭破壞,也是華人受損者居多。
其他三個反對黨雖都宣稱本身為非族基黨,是代表多元族群的,但其成員卻首要以華報酬主,競選中也都把其鋒芒指向馬華公會。民主行動黨反對種族霸權,主張建立一個多元種族、多元說話、多元宗教的馬來西亞社會,其競選宣言是“實現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towards a ysia),這就是所謂的“setapak原則聲明”。聯盟黨抨擊該黨為反馬來人特權的族群黨,是假裝的群眾行動黨。民政黨是在“劃1、公允、機遇均等、我們的目標”標語下投入競選活動的,詳細目標是不使聯盟黨獲得議會三分之二席位,以“再次粉碎憲法付與我們的權力和保障”。該黨在接管馬來語作為國度說話的職位和政策的根本上,主張“合法利用統統說話”,支撐儲存漢文和淡米爾文中學,建立大學,令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等能接管高檔教誨。該黨遭到了聯盟黨的有關**的指責。群眾進步黨的競選標語是“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該黨在1955年大選時,曾支撐馬來人特權,但此次競選中卻改而對之持反對態度,主張多元說話,華語和淡米爾語應為官方說話,是以,在三個反對黨中,最具華人偏向。在競選活動中,為了不分離選票,三個反對黨還構成競選聯盟,“這一戰略非常有效,它予聯盟黨以沉重打擊。”
在馬來政治魁首看來,說話是實現百姓連合、國度認同的首要東西,以是,“五一三”事件停歇後,進一步穩固國語職位,早日使馬來語成為唯一官方說話的事情就提到了議事日程。1969年7月30日,教誨部正式推出了一項分階段鞭策馬來西亞語( Bahasaysia)打算。按照這項打算,1970年從小學一年級開端,馬來語將分階段成為半島馬來西亞黌舍的首要講授媒介語。屆時英語隻能作為第二說話來傳授。按照製定的時候表,到1982年,統統中學包含中六都要用馬來語講授;然後,從1983年開端,統統大學一年級課程都要用馬來西亞語講授,直到逐步推行到所豐年級的課程為止,外語講授則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