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_第一節 華人南移背景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口在汗青上都曾建立過獨立王國,並多次向中國調派朝貢使團,一方麵明顯就借利於這一國際貿易晉升了其經濟社會氣力,另一方麵,也為其保護做出過本身的進獻。至於各國的朝貢使團,眾所周知,其所擔當的真正任務,不但是政治方麵的,另有經濟方麵的,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實際上,朝貢使團常常或本身就是國際商團,或有大量販子跟從。從某種角度上看,各國的朝貢之“方物”與中國當局的“賜物”之間的互換,其本身便能夠看作各國當局間所實施的一種“以物易物”的大型貿易體例,以是常常要動用大量的運輸東西予以承運。如明正統十年,滿剌加使臣謨者那曾向中國當局要求道:“國王欲躬來朝,所帶人物較多,乞賜一巨舟,以便來往。”這一要求當然獲得了滿足:“上命所司造與之。”不過,筆者在此還要指出的是,固然如此,對於有的學者過分凸起朝貢使團的經濟目標,乃至忽視其本來具有的國際政治意義這一點,是不敢苟同的。實際上,當年奔波於海上貿易之路而唱配角的,還應當是真正意義上的販子。他們的活動雖不像朝貢使團那樣較為集合地見諸史冊,但海上貿易這條商路本身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如果說晉代法顯《佛國記》所載內容均失實的話,那麼,在他阿誰期間已有起碼能乘載200多人的大型商船來往於中國到印度的海路上。張燮《東西洋考》(卷4)記錄有中國販子至馬來半島東海岸港口停止買賣的景象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