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_第一節 馬來人全國統一機構(巫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各州統治者之以是在抵抗活動中公開站在英國殖民當局的對峙麵,其關頭身分是其被剝奪了主權職位。正如吡叻州蘇丹所言:遵循這一形式建立的馬來亞聯邦,等因而“剝奪了早已為大不列顛和國際社會所承認的蘇丹們的最高主權”。

當馬來亞聯邦於1946年4月1日正式宣勝利立後,馬來人的抵抗活動也隨之進入了**。馬來蘇丹不但回絕列席聯邦建立大會,1946年3月,還在吉隆坡召開了泛馬來亞馬來人大會,有41個馬來協會約200名代表插手。恰是在此次集會上,決定建立一個天下性的馬來人構造,以帶領活動的生長。成果於當年5月,馬來人天下同一機構就應運而生了。馬來人天下同一機構,華人稱“巫人同一機構”,簡稱“巫統”,馬來文稱呼是PertubuhanKebangsaan yu Bersatu,英譯名United anization,簡稱UMNO。巫統最後隻是一個抵擋活動構造,其首屆帶領人是Datuk Onn bin Jaafar(拿督翁:1895-1962),時任柔佛州首席大臣,戰前亦同意與印度尼西亞結合建國。巫統的建立,“這是一個非常首要的事件。它初次把馬來人連合在一個政治活動之下,並實際上獲得了馬來社會統統首要力量的支撐,從官僚階層和當局職員,到激進分子和伊斯蘭帶領人。”該構造建立後,在其帶領下,不但迫使英國當局終究撤消了馬來亞聯邦,並且於1948年2月1日以馬來亞結合邦取而代之,它還是馬來亞獨立活動以及當今馬來西亞政壇上的一支具有安排職位和決定感化的馬來人政黨。

早在1942年,英國當局已在考慮有關馬來亞的戰後安排,並曾籌算讓該殖民地慢慢過渡到自治。1944年,製定了EdwardGent(後出任最高專員)打算,是為1946年白皮書的底本。按照白皮書,戰前馬來亞的三分局麵被打消,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除外)、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歸併在一起構成“馬來亞聯邦”。聯邦設中心當局、總督、立法和行政委員會。馬來蘇丹仍儲存原有職位,但各州主權須移交至英國國王。白皮書還規定,在馬來亞聯邦內,統統百姓都享有劃一權力,此中包含進入當局各部分的權力,統統在馬來亞的人不分種族和宗教,都享有百姓權。概括地講,白皮書的兩大抵點即(1)打消馬來人的國度主權和(2)予非馬來人以遍及的百姓權這兩大抵點,明顯極大地傷害了馬來人本來享有的政治獨立性,它表現出了英國當局對待馬來人的態度,明顯與戰前“親馬來人”的做法大相徑庭,因此充分地透露了英國殖民主義的霸權本質及其背叛戰前與馬來上層政治締盟的態度,以是,既讓馬來人震驚,也令其氣憤,成果引來了激烈的反對和抵抗。固然如此,1946年4月1日,為告終束軍當局統治,英國當局還是硬行宣佈了馬來亞聯邦的正式建立,當然,它終究未能逃脫在馬來人抵抗下停業的運氣。

2、馬來人天下同一機構的建立抵抗英國當局“馬來亞聯邦”打算使馬來群眾族主義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漲。“不幸的是,英國人挑選了一個相稱嚴峻的時候來宣佈馬來亞聯邦。本地人要求規複普通次序,臨時軍當局卻令他們感到很絕望。一些當局職員貧乏辦事效力,**、冷酷,更有損於英國人的形象。食品特彆是稻穀完善,薪水低而物價高,則激發了很多請願遊行,特彆以都會華報酬甚。1945年,源於華人跨居者的地盤合作導致種族牴觸一向不竭。很多馬來人已經在為華人突入農業地區(他們如許以為)感到憂?,現在更視馬來亞聯邦為將來華人安排職位的前兆。在隨之而來的激烈抗議聲中,任何馬來人的支撐聲音……都被淹冇了。受這些抗議及其臣民的攻訐所刺激,統治者現在承擔起了抵抗馬來亞聯邦的統袖者的角色。”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