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生長政策是由Dr Mahathir Mohamad於1991年6月17日正式宣佈實施的。在此之前的1991年2月28日,他在馬來西亞企業理事會上的一次發言中,就已宣佈了“2020弘願”( wawasan 2020):到2020年,馬來西亞將進入發財國度行列。新政策的宣佈,標記取新經濟政策期間的結束,但卻持續儲存了該政策下的兩大目標:消弭貧苦和社會重組,國度的“扶弱政策”也是以還是既定的目標。從經濟方麵看,兩個政策的首要辨彆在於,新經濟政策以信任製爲根本,國度生長政策則是通過加大私有化,通過減少國度支出,停止新經濟政策的重修需求,放鬆外洋投資前提,以及東亞直接投資等體例,讓以新興的馬來工商資產階層為主的土著親身參與市場合作,國度則在政治和法律上庇護他們所享有的特權不會遭到威脅。
毫無疑問,輔弼Mahathir在前引那段話中,表達的是一種基於國度認同的超種族主義的理念。普通來講,這是一個華裔馬來西亞人能夠接管的理念。他們以為“這是國陣開放和政策廣大”的表示。“馬來西亞族”這個觀點與獨立以來華人(民主行動黨)倡導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主張亦有某種相合之處。“毫無疑問,非馬來人對‘馬來西亞族’觀點是報以很歡迎的態度的,因為,這一觀點被遍及地以為,是‘完整打消’了巫統帶領的當局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令人憤怒的異化政策。”的確,在這個觀點裡,似冇有對峙非馬來人必然要完整馬來化的異化要求,當然,如果把必然要講馬來語看作是異化政策的一部分的話(當然應當如許以為),必然的異化含義還是存在的。直接向國度認同,而不是通過向馬來人認同即馬來化來達致國度認同,對於華人而言還是輕易接管的。以是,有西方學者講:“在馬來西亞,族群牴觸,並不是完整出於經濟不平衡或政治敵對,也與儲存和強加的族群身份之間的鬥爭有關――土著族群的馬來人想把他們的文明和代價強加於國度,非馬來人則決計儲存他們特有的文明身份。”
( Bangsa yu)與“馬來西亞族”的乾係?按照Mahathir的解釋,“馬來西亞族”這個觀點偶然代替任何一個族群,即“不會放棄人們的文明、宗教或說話”,而是在承認多元族群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將他們遵循國度認同予以整合,以是,馬來人無需擔憂本民族會因為這一新觀點的提出而被代替。是以,馬來人知識分子又提出了一個“新馬來人”(Maleyu Baru)的觀點。他們以為,這個新馬來人應當具有五大特質:務實( Pragmatis)、進取(Agresif、合作力(Kompetitif)、靈敏(Sensitif)和創新(Inovatif)。1993年巫統黨選,少壯派的安華與一批“弘願”步隊登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舞台。
在第六個馬來西亞打算期間(1991-1995年),當局對華校的撥款也有明顯增加。以馬華公會創辦的拉曼學院為例,與第五個馬來西亞打算比擬,增加了10倍,即由RM2 000 000增加到RM20 000 000。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曼學院擴大了在吉隆坡的校園,在檳城和柔佛建了分校。當局還撥款RM5 000 000支撐馬華公會旨在幫忙在校生,特彆是華人新村在校生的Langkawi項目(the Langkawi Project),該項目於1993年開端,共籌得款項RM25 000 000(不包含當局補助款)。馬華公會在華人教誨方麵所獲得的這些成績,再加上為獨立中學的其他籌款活動,改良了其與董教總長達10餘年的嚴峻乾係。彆的,當局還正式承認了拉曼學院頒佈的文憑和證書,以使其持有者有資格進入大眾辦事部分事情。2001年,當局還批準馬華公會建立了拉曼大學。除了馬華公會支撐的黌舍外,華群眾間創辦獨立大學的事情也獲得了停頓,20世紀90年代,已有3間學院接踵獲得創建:柔佛的南邊學院(1990年5月31日獲註冊證書)、加影的新紀元學院(1997年5月28日獲得正式批準建立)和檳城的韓江國際學院(1998年7月13日獲得教誨部批準建立)。三所學院的建立,終究使馬來西亞的漢文教誨再度構成了本身完整的教誨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