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熟了,何子衿便曉得了朝雲道長的一些脾氣,比方,常日餬口臭講究,並且,有話不直說啥的。明顯就是說她吃的多嘛……不過,何子衿能在朝雲道長這裡常來常往,那也不是凡人,她大言不慚道,“我每天登山過來,早上走這老遠的路,這就叫吃很多了?當真是少見多怪,怪傑算不上,有雅量倒是真的。”
見朝雲道長看向她,何子衿便道,“雜記成心機,經籍那種東西……”當然,這個年代說經籍,並不是指和尚唸的經,而是一些儒家典範著作,科舉考的就是這個。何子衿道,“經籍古板的了不得,我思疑那裡會有正凡人喜好,就是我爹這籌辦考功名的,也不過是為了考功名纔看。我爹也喜好看雜記,偶爾看些史乘。史乘又不消深讀,隨便看看便是了。至於詩詞歌賦一類,我又不會作詩填詞。雜記卻分歧,看雜記,才氣看出意趣來。這年初,想著名的即便著書立說,也是往經史一類走,再有財大氣粗的,本身印些本身的詩集也不是冇有。但寫雜記則或是情之所至,或是鐘愛於此,或是漫筆所錄偶爾成書,以是我說看雜記才氣看出意義來。即便書裡隻寫一株花一棵草,卻也寫得明白,這花這草幸虧哪兒,叫人看得明白。不似那些大部頭,公說私有理,婆說婆有理,古板不必提,便是一本孔賢人的論語,上千年來多少人來註釋,恐怕當初孔賢人成書時,也冇的這很多意義。”
何子衿忙忙的去尋淨水,想著衝一衝嘴裡的苦味,朝雲道長指指另一紫沙壺,何子衿連灌三盞香片,才覺嘴裡不苦了,道,“我又冇上火。”上火的是朝雲道長好不好,中元節,最繁忙的莫過於宗教場合,朝雲觀是三鄉五裡的名觀,朝雲道長忙的嘴角起了兩個大燎泡,實在有損其仙風道骨的儀容。
“李大娘前兒過來跟母親籌議了,讓三丫頭乾到年底再歇,她也好調派人手。”沈氏道,“我已與阿文說過了。”
餘嬤嬤不免跟三個丫環說了些家裡的端方,再有就是好生奉侍女人,有眼力多乾活兒的話。這三人剛來何家,都是單身上這一身衣裳,餘嬤嬤又各給她們找了身換洗衣裳,叫她們本身收著。
何子衿吐槽,“祖父又不是送子觀音。”
何家買了三個丫環,人丁一下子就顯很多了。幸虧家裡房屋寬廣,三女人住著西廂,西廂三間,三女人住靠北的一間,中間做了個小廳,靠南的一間放些雜物,現在清算一二,便給碗豆小麥來住。何子衿現在與何老孃住隔間兒,何老孃是住正房東屋,東耳房給了餘嬤嬤,何子衿住的是正房西屋,西耳房給她清算成了書房和手工編織房間,丸子來了就安排了同餘嬤嬤一屋。
倒是早晨何恭聽沈氏說三個丫環花了十八兩,道,“這張媒婆倒是個實在人。”
老鬼:……實在,說鬼吃香燭之類的,都是謬論啊。
何子衿肚子裡腹誹了朝雲道長一出,方平了“擂鼓”的氣,厚著臉皮嘻嘻笑,“好說好說。”
何恭點頭,“有個章呈便好。”
朝雲道長含笑頜首,聲音裡都透出文雅來,“嗯,既不餓,那就且再等等。黃雞正肥,我這裡又有些榛蘑,不如燒一道榛蘑燉雞,隻是時候要久些。”
朝雲道長看何子衿用過兩碗飯又喝了兩碗湯,不由讚歎,“這般好食量,子衿真是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