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孫醜上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孟子曰:“尊賢使能,豪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裡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後輩,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覺得善。自耕稼、陶、漁乃至為帝,不過取於人者。取諸人覺得善,是與報酬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報酬善。”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度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村夫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恩賜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堪猶勝也;量敵而掉隊,慮勝而後會,是畏全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罷了矣。’孟恩賜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以是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古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憐憫之心,非以是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以是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憐憫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推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憐憫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推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敷以事父母。”
雖大國,必畏之矣。《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曉得乎!能治其國度,誰敢侮之?’今國度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本身求之者。《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成活。’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