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明_第239章 新的甘肅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現在李自成給了他一絲機遇,起碼是苟延殘喘的機遇,楊肇基如何不戴德戴德?

在李廣利最後一次遠征漠北匈奴王庭時,剛好家中產生變故,統統家屬被漢武大帝拘繫入獄,李廣利為了建功贖罪,不顧士族頹廢,強行橫掃漠北,導致兵敗。

左思右想,李自成決定給楊肇基一個甘肅都批示使的職務,至於品級,倒是冇有明說,總不能高過本身。

因為甘肅鎮並非戍守重點,在現在的每個衛裡,留下五十名流兵做為常備軍,有一名總旗官賣力,將來甘肅立省,這些兵士就轉為各個府縣的捕快衙役。

西寧軍的七大百戶,除了要駐守各個要點衝要外,此次北伐戰役結束以後,將進入新的清算、裁軍和操訓期,特彆西寧步槍的推行,現在固然數量不敷,冇法大量裝備,但兵士們必須先行受訓,免獲得時候有了步槍,兵士卻不會利用。

最後決定將全部甘肅鎮一分為二,北部由駐紮北川縣的軍隊代管,南部是重點,由駐紮三川府的百戶代為統領,直接駐軍。

李自成本來籌辦七大百戶並不駐紮甘肅,想了想卻又不放心,甘肅畢竟是新占據的地盤,民氣軍心一時一定歸附,必須駐紮本身的兵士。

楊肇基的職務,是和甘肅軍鎮的軍事設想一脈相承的。

士農工商兵,在大明的政治品級中,仕林排在榜首,而武將與兵士一樣,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固然武將也有品級,但這些品級隻是武將之間的比較,與文官的品級底子不是一回事,乃至一品武將,隻要身上冇有公、伯、候等爵位,見了七品文官,也要像淺顯百姓那樣下跪施禮。

李自成想起當日穿行於大鬥拔穀時的一個題目,“楊大人,大鬥拔穀如此險要,為何不築城立關?如果早有籌辦,西寧軍恐怕不會等閒破了甘州,起碼不會在毫不知情地被西寧軍攻至甘州城下。”

楊肇基與梅之煥分歧,他並非舉人出身,而是出身於武舉,也就是說,他是純粹的武將,並不像梅之煥那樣,有仕林這塊身份上的遮羞布。

“大人有所不知,”楊肇基的身份竄改很快,對李自成行了上官的禮節,“大鬥拔穀南北,彆離是西寧衛與甘州衛,此兩地均為大明的衛所,如果在穀中構築關城,遲早被言官彈劾,有擁兵自重之嫌。”

分開撫台衙門,李自成趁夜召見了楊肇基,與梅之煥比擬,壓服楊肇基歸降並冇有破鈔太多的口舌。

大漢期間,為了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軍律不成謂不嚴,這的確培養一個個名看重史的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李廣利……

峻厲的軍律,向來就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培養強軍,也能讓兵敗的將領斷卻歸路。

至於說擁兵自重,彷彿楊肇基很忌諱這些,李自成在心中策畫了一下,大明武將擁兵自重的景象,彷彿冇呈現呀,獨一的一個吳三桂,那也是京師已被攻破、朝廷不複存在的時候,他纔有些擺佈逢源的本錢,算不上擁兵自重。

到了萬積年間,武將被彈劾,常常還插手因為黨爭的身分。如果武將附屬於某一好處個人,必會被另一個人的言官用放大鏡過濾一番,即便你謹慎翼翼、礬水洗後再過一次淨水,這也難不倒言官們,“大明不以言開罪”,“傳聞言事”是言官們的特權,並且不消承擔負何政治結果。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