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年_36、白帶魚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帶魚也能夠清蒸,撒一些薑末,噴幾滴黃酒,撒一些鹽巴,也鮮美得不得了。帶魚除了不宜烹魚湯,煎炸蒸煮溜乃至炒成魚鬆曬成魚乾,無所不能。當然最出色的還是煎後的帶魚再回鍋,放入蒜段、番茄和醬油水,可謂故鄉廈門最美的滋味……

帶魚固然長得苗條,烏黑色的魚體光滑無鱗,但細看麵相倒是有些嚇人的,大眼閃閃,利齒如鋸。但人們與它打照麵,不是在魚市,就是在菜盤,向來都溫馴得一動不動,是以倒也不大發覺。

暮年在鼓浪嶼看完午場電影,走出影院的大門,午後的陽光很刺目,隨即一股魚腥味就漫湧過來,那是影院樓下的菜市場的氣味,切當地說,那是鹹帶魚的氣味,它近乎就是我童年時關於菜市場氣味的“主旋律”。這氣味異化著《椰林曲》、《紅孩子》,另有《山間鈴盜賊幫來》,又化成了電影鏡頭的廈門味道……

厥後大海裡的白帶魚,垂垂變少了,切當地說是那“野生帶魚”更加金貴而奇怪了,從親和的家常菜遊弋成了“生猛海鮮”,大凡少了的東西多數是好東西,而好東西纔是最叫人思戀的。思戀偶然就是傳說中的“帶魚鏈”,一尾緊緊咬著一尾,在潮起潮落的胡想中把故裡的海灘和本身趴在床上的胸腔緊緊扣壓在一起,唾液竟濕透了枕頭……

最香香不過油煎帶魚,那年初,一家鐵鍋煎帶魚,左鄰右舍皆酥香。肥厚的帶魚片在油煎的過程中還會本身冒油,這對缺油的光陰是一個多麼巨大的進獻啊。帶魚的骨頭像頭梳,長得非常有規律,吃起來很令人放心,吃像也特彆文雅,是魚類中的放心食品。

傳說中的帶魚很好捕撈,一尾死咬著一尾,就這麼一嚮往船艙裡拉,一向拉到艙滿,就揮刀斬斷這冇完冇了的“帶魚鏈”。不過我也有疑問,究竟上我們常常能夠在帶魚的嘴裡發明很大的魚鉤,是否這“帶魚鏈”之頭是被人先釣出水的……

老廈門的帶魚很便宜,彷彿就是一毛二一斤,醃製成鹹魚就更便宜了,隻要幾分錢便能夠買到一大條,是淺顯廈門窮戶人家的家常菜。一片鹹帶魚,乃至就半片,也足以把一大碗稀飯稀裡嘩啦送入嘴裡。鹹帶魚是廈門滋味裡不成或卻的原味。

上個世紀50-70年代,帶魚似一條銀晃晃的皮帶,鬆鬆垮垮地紮在老廈門的褲腰上,與那木帆上紅土色的帆布,另有老漁夫古銅的膚色,一起構成廈門港口的鄉土形象。不過這是我這個被廈門異化的外村夫的感受,實在廈門老百姓稱“帶魚”為“白魚”,底子就是“重色輕形”,斷難有“皮帶”的想入非非……“帶魚”“白魚”、“白魚”“帶魚”,實在都有偏差,兼顧雙語的“白帶魚”才似它在老廈門有頭有臉的大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