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傳奇_第四百二十一章 穩定的根源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淮北府州縣悉數都收到了邸報。

如許的一道文書。能夠說是為淮北各地官府鬆綁了,朝廷邸報要求征收積年拖欠的農業賦稅,其核心的要求,就是府州縣衙門必必要給戶部上繳必然比例的銀子,如果不能夠遵循要求上繳銀子,那府州縣主官必定要遭遭到懲罰。既然總督府承擔了上繳銀子的任務,官吏也就冇有需求去逼著老百姓上繳賦稅了。

總督府還包管了府州縣衙門的支出,比方說衙門師爺、夥伕等等的開消,悉數都是衙門直接賣力,能夠直接從衙門的府庫支出銀子,隻是師爺和夥伕等職員的數量,有同一要求。

這一次總督府下發的文書,能夠會激發軒然大波,當然也能夠冇有多大的事情,他一向不明白,皇上為甚麼會做出如許的決定,這類自毀江山的決定,若不是昏聵到了頂點,是不成能做出來的,莫非這統統都意味著,他與朝廷分裂的時候,已經提早了嗎。

徐望華手裡拿著邸報,麵龐嚴厲。

彆的,府州縣衙門的知府、知州和知縣等主官,每年還能夠獲得總督府下發的均勻為一千兩白銀的養廉銀。

世人也都重視到了一點,那就是總督府如此辦理四府三州的事件以後,朝廷的邸報包含皇上的聖旨,都冇有總督府的文書首要,不管朝廷有甚麼要求,諸多的官吏都要等待總督府的文書,他們做任何的事情,都要遵循總督府文書的要求來做。

早在邸報達到之前,鄭勳睿已經曉得皇上準予了這個奏摺,貳內心除開氣憤,另有哀思,做任何的事情,都需求考慮此中的利弊,按說皇上應當是清楚這一點的,穿越以後,鄭勳睿辛辛苦苦的保持大明的穩定,打擊流寇,對抗後金韃子,安撫百姓,好不輕易讓大明的局勢逐步的穩定下來,但是這一道聖旨,將讓慢慢穩定下來的局勢,刹時化為泡影。

這個時候征收拖欠的農業賦稅,無異於再一次將老百姓逼上死路。

再說征收拖欠的農業賦稅,官吏也能夠從中獲得到極大的好處,賦稅當中的火耗,會讓官吏的腰包鼓起來。至於說百姓是不是能夠活下去,恐怕見到了銀子的官吏,不會想那麼多了,處所上是不是能夠穩定,在銀子的麵前也不首要了。

這道文書以最快的速率下發到府州縣的知府、知州和知縣的手中。

要曉得總督府是能夠直接措置五品以下的官吏,也就是說能夠直接措置知州、知縣等等,就算是四品的知府,違背總督府的要求,遭到的獎懲是一樣,禮部和刑部,根基是不會乾與總督府措置貪墨官吏事件的。

“陝西曾經是流寇最為集合的處所,朝廷一向都以為陝西民風彪悍,刁民太多,可他們為甚麼冇有想到,陝西究竟是甚麼時候開端呈現大量流寇的,也就是在崇禎元年,朝廷決定征收積年拖欠的農業賦稅的時候,北方遭碰到太多的天災,老百姓冇法活下去了,餬口難覺得繼,莫非朝廷那些大人不曉得嗎,如此的環境之下,不想到佈施,還在剝削百姓,這不是逼著人家造反嗎,這就是典範的天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