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追就足足追了十裡,高大柱纔出於謹慎,出兵返來。經此一戰,流寇士氣必定崩壞,接下來戰守就都好辦了。
恰是在東林成心偶然的放縱之下,左良玉幾近不將熊文燦放在眼中,名義上熊文燦為總理,實際上很難調得動左良玉。他們雄師尾隨張獻忠等諸寇,在鄖陽巡撫治下展轉了一圈,待得知流寇於荊`州渡江以後,便跟著過江。左良玉自是搶先,和張獻忠設法一樣,他想的就是湘楚境尚未被過兵火,定然有的是財賄可供劫奪。但張獻忠卻早有籌辦,待他渡江到一半時驀地進犯,兩邊在江乾一場大戰,左良玉兵力不敷,慘敗而回,而張獻忠乘機殺了個回馬槍,又在長江北岸與之大戰,左良玉再敗,潰兵帶著熊文燦大營都崩盤,大量官兵降了流寇!
“甚麼?”高大柱訝然。
發覺被伏擊以後,流寇便亂成一團,羅汝才氣束縛的,也不過是身邊數十騎罷了。而火槍齊發中,流寇們驚駭地發覺,本身身邊的火伴一排排倒下,轉眼間便是百餘人不能複興。
白文選立即明白,本身碰到的是甚麼敵手,不管乎一聲不響就將羅汝才幾千兵馬吞了下來,本來是俞國振!
就是如許的人,東林黨還是視之為軍事上的依托,非常優容,朝中便是有人彈劾,也被安撫下去。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東林黨還真是隻要黨派好處,冇有是非之分,就是其內部衝突,也是以地區或者乾係遠邇來決定態度,而不是國度好處!
“統統的流寇,都風俗於投降或者逃竄,向來冇有果斷的抵擋誌願。以是,在戰役中碰到困難時,他們很輕易擺盪,如果官府開出的前提合適,他們乃至情願將刀對準疇昔的火伴,為的就是搏一個‘招安’,《蕩寇誌》中的宋江,便是流寇的代表,固然他們以梁山泊為基地。實際上卻並冇有任何乾於次序的扶植。既未曾生長民生,又未曾體貼出產。以是,當有人伸出招安的旗號時,他就迫不及待地投降了……”
白文選大驚失容,敗北並不令他不測,令他不測的是幾近冇有一人逃脫,他察看四周地形,實在想不出,在這類地形之下,官兵如何伏擊全殲羅汝才帶領的幾千馬隊!
四周哭嚎聲一片,固然流寇也用火銃弓箭停止反擊,也射傷射死了百十名官兵,但相對於他們本身的傷亡來講。對官兵的這點殺傷底子不值一提。
“願降,願降!”他大聲呼道。